立即捐款

區惠蓮:全城跳傘——寫於媒體多事之秋

從港大、港台、亞視及爽報出版 , 接二連三的事件, 使香港傳媒的困境一一展露 , 有一趟 , 跟的士司機閒聊 , 他說 : 「電視、報紙已沒有什麼選擇了 ……以前那一兩份叫知識份子報, 現在說話總覺得是『就住、就住』。」我嚇然驚醒原來「傳媒自律」已經成了市民普遍認知的事 , 但這並不等於傳媒在社會上扮演監察角色的意義能得到正面的肯定 , 即如最近Facebook有群組發起罷買報紙、抗議新聞界的「暴力」。據稱 , 這是源自短訊,並指是疑似由一名警務人員發出。

我們曾有這樣的過去

在香港的歴史上 , 對警隊的不滿該是七十年代貪污風盛 , 嚴重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 , 大家不會忘記民怨沸點使數以千計的市民集會示威對政府漠視問題的態度公開表達激憤, 與此同時亦因社會匯聚了強大的輿論壓力, 向政府施壓 , 最終迫使一個具公信力 , 獨立於政府架構之外的監察組織由此而生 , 輿論把敢怒不敢言的大眾凝聚起來 , 這展示了市民和媒體監察推動的力量 , 也造了香港警隊今天的高度廉潔。附帶一提 , 所謂廉政風暴中有一難忘的片斷: 當時被調查的警員以72小時罷工和上門暴動等行為對付廉署 , 而最後以港督特赦擺平。執法的警察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意志 , 歷史証明了面對自身利益的警員是會作出警員身份以外的選擇。故此 , 如果警員依據一個高於個別權威 , 一個客觀的法 ,認為保障言論自由等於保障了自己、親友及社會的權益時 , 當然也是可有別的選擇 , 而且這選擇是來得更無私。固然 , 當年今日所面對的課題很不一樣。香港土生土長的警察並沒有經歴被政治意識形態洗腦 , 大家均明白前線警察及記者各有位置 , 落場做事 , 偶有矛盾 , 毋須怨對 , 何況這次事件 , 輿論矛頭重點不是前線警員。

孤立的媒體

眾所周知 , 當記者的福利遠不及當警察 , 香港每年都有不少新聞糸學生畢業 , 即使明知是Underpaid, 仍有抱着理想熱誠的年輕人加入 , 面對空間日漸萎縮的主流媒體 , 仍有孜孜不倦尋找空間的行家默默耕耘 , 新聞工作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 在言論空間日漸萎縮的香港 , 日見重要。但現實是, 近年新聞的八卦化、娛樂化 , 把謹守專業操守的新聞工作者及狗仔隊共冶一爐 , 因而消磨了大眾正面認識 傳媒工作性質的可貴。也許是超時的工作 , 又或是我們習慣了單打獨鬥 , 各有懐抱 , 不論是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 在行內並未能發揮最大的凝聚力 , 而組織本身亦沒有發展出工會般的談判能力 , 使我們面對公司內的「自我審查」時只能就範 , 無力抗拒言論自由的失地 , 壯烈犧牲又或默默忍受 , 亦無助改善生態 , 若只集中在爭取新聞自由 , 而忽略行內操守的自我反省的工作 , 亦難以在公眾面前建立正面的形象和關係 。我不大相信所提出的問題 , 會內沒有考慮過 , 但這確是需要魄力及踏實做事態度配合 。今天遇事 , 在大眾而言仍屬一個行業自身受壓制 , 沒法牽動廣泛大眾有直接有身受其害的反應 , 新聞工作保障公眾利益的角色 , 在大眾心目中沒有警察維護法紀那樣明確與清晰。

媒体工作者今天的困境在於孤立 , 任憑謹守專業的個體户如何盡其社會責任 , 在公司內只是一個僱員的身份 , 在外, 市民並不見得能肯定其價值 , 而這種孤立的情況 , 只能確業內有心人團結起來 , 一步一步改變。

編輯室自主真的出現過?

密集的媒體事件使言論自由、編輯室自主再被提出 , 但編輯室自主真的出現過? 先別說香港差不多半數傳媒已入中央建制 , 即使不然 , 當報業壓根兒是一盤生意 , 謾駡政府、官員等的版面當然是有市場的 , 駡些什麼 , 能駡到那裏 , 那個底線的拿捏是有計算的; 所謂人文關懐、文化藝術的版面都在能與現時大品牌的形象推廣方向接得上軌中被考慮 , 一般傳媒人都在隱藏的政治及商業規則上工作 , 作為總編必然了解全局但未必可控制全局 , 其實, 這些年來 , 市民亦 已非常寧巧地作出心理調整 , 對媒體的公信力自行打了折扣 。

愈來愈多的免費讀物, 我們看到的一場商業爭霸戰的來臨 , 一方面是環保惡夢 , 另一方面 , 許多的選擇 , 可能使讀者從被動接收 , 轉為主動的選擇 , 這些都早在回應主流媒體的不濟 , 許多網上的獨立平台出現時得到了早期的訓練 , 特別在Facebook盛行 , 對於主流媒體報導的傳閱以及作為主流媒體補白------------ 一些來自獨立平台的影片文字的討論、在Facebook這種群帶關係重的平台中 , 愈來愈見到其力量 , Facebook 把討論進一步推向身份的認同 , 縱然有些人認為網民沒有什麼commitment , 但市民面對個人在今天香港處境中的無力 , Facebook仍起了互相打氣的作用 , 資訊、評論的瀏覽和討論作為社交活動而變得更活躍 , 而它們在在現實世界的動員能力 , 我已毋需多說 。唯獨現時的網上獨立平台 , 仍欠缺了一個嚴謹的編輯室 , 很多網台的節目內容, 都是主持人的個人趣味 , 有些是議員直接發聲的基地 , 很多statement式的節目 , 令人疲憊 , 沒有多走一步 , 在「怎樣培養觀眾及照顧觀眾需要」間作出調整 , 當然這一部份是資金問題 , 但也可能是心態問題 , 有主事者對我說: 「主流媒體已經那樣傾斜 , 在網上還和你玩五十五十? 」很多網台人認為撥亂反正的工作不拘泥於傳媒本身該有的客觀持平的位置 , 然而 言論自由從來建基於客觀公正 ,背後需要開放的精神 , 畢竟一種等待改變的呼聲是愈來愈大 , 然而就是欠了網上有公信力、有尊嚴、有檐的媒體, 通過互動 , 廣濶加強市民的共識 , 凝聚改變的力量。

壓制言論、文化藝術的自由表達本身是就是意識型態監控的手段 , 這些都在我們的生活中長期隱晦地進行 , 香港一直在跳傘 , 下墜的時候感覺不了速度 , 還以為在自由的天空中滑翔 , 一切安好 , 然很快便發現身體成了無法控制 , 猛然下墜的物 , 頭顱被四方八面的壓力狂擠 , 直至粉身碎骨 ……站在前線的傳媒 , 是否有這樣的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