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天天綠色

植樹祭前一晚,白神山地保護協會的會長和員工,帶來精緻便當和我們幾個國際義工邊吃邊談。這頓飯完全展現出日本特色(正確的說是我心目中的日本特色)──談得興高采烈,啤酒清酒杯如輪轉,還播放老牌明星的歌曲,當地人都手舞足蹈唱起來,三遍唱罷仍意猶未盡。

吃着喝着,會長忽然語重心長的說道:「守護這片森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保育是我們每天的工作。」原來,協會的工作項目不少,植樹祭不過是其中一個高潮。單單為了一年一次大型植樹,他們便要在附近一些政府許可的林地大量培植樹苗。平日的施肥修剪,對幾位全職人員來說工作量不可說不繁重。除了體力勞動,他們還肩負文宣教育的工作,透過營運網站、辦生態營和到各地演講等途徑宣揚保育價值。這些活動都需要資金,所以他們亦要向各界募捐。

有一次我們到山下購買晚餐的材料,發現超市入口旁有一個角落,放了幾個書架的書籍。組長Masa告訴我們,那是協會義賣舊書的角落。他們向當地居地收集舊書,整潔過後放在社區裡,賣書所得便放入協會的營運經費。Masa說,這樣子除了為協會開拓收入來源,也是教育和號召當地居民參與保育的方法。

植樹過後,參與者散去,留下國際義工和協會員工清洗工具。我們花了差不多一小時把工具清洗乾淨,當中包括用來包裹樹苗的袋──一些廢物重用的肥料袋。與此同時又有附近農舍的阿嬤幫忙清洗食具,因為協會想盡量不用即棄產品,唯有把碗筷都扛上山,吃罷又抬下山清洗。遇到不能避免產生廢物,參與植樹者都自動自覺收集好,交由協會打包回山下丟棄。

保護環境,當然要由家園的每一份子參與。環保意識似乎已滲進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每次準備晚餐,他們都自動自覺分類垃圾,把可分解與不可的分開,金屬及塑膠又要分別儲存。垃圾車播着童謠駛過社區,家家戶戶聽到音樂就主動把分裝好的垃圾帶到家門前,親手投進收集車裡。

這些「綠色舉動」,對當地人而言似是稀疏平常。反觀有時在香港很難才找到分類回收箱,或者大型活動過後滿地垃圾,甚至在設有垃圾箱的郊野公園裡依然可找到食物包裝袋散佈地上(常見於郊野公園裡的燒烤場)。是他們多了甚麼,還是我們少了些甚麼?

人們常說「搞」環保,究竟應該如何「搞」?一直有讀陳微薇於明報週刊MPW的專欄,她宣揚淡綠生活:「未能食素,未能歸隱田園,但秉持理性消費和減少浪費的生活態度,碳足迹可免則免。」環保不用着力「搞」,更宜由生活細節着手,培養成綠色的習慣。協會會長說「保育是我們每天的工作」,對極了。假如人們都有愛護環境的觀念,無須整天價日大喊環保,自然也可天天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