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孝道政治--讀《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

近日,港人的政治術語裏,開始大量使用「阿公」、「阿爺」等用語,非常父權兼家長式管治,政治爭論成為家庭糾紛,政改變成愛國問題,愛國又變成忠孝仁義,董特首的「孝道」的確頗有點題味道。

「忠孝」看似是幾千年中國的三綱五常核心價值,例如香港的中國文化科也是如此教導學生﹔如果香港教育部門真的要鼓勵學生批判思考,不妨在範文之外,建議師生讀一下上野千鶴子的《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商務印書館);作者指出,「忠孝」既非古代傳統,因為傳統裏的「忠」與「孝」並不相容,前者是君臣關係,後者是父子或宗族關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能是理想,但從來不是這麼自然與順理成章的。

上野千鶴子以女性主義眼光,審視了一段把「忠」與「孝」嫁接一起的政治史。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除了鼓吹神道外,天皇及其御用文人,運用儒家文化,把父系家庭的孝道倫理,結合了對天皇的效忠,並在民法及教育裏向全國散布,千鶴子指出,當時日本只有武士家庭具有完整的父系家庭,大部分家庭都有母系繼承等非正統父系傳統,例如商人會在年輕一代中選擇女婿來承繼家產。

此外,只有武士才堅信,家庭倫理及利益與國家是一致的,相反,大部分認為兩者經常有矛盾,忠孝兩難全,百行以「孝」為先,便不能事事聽從國家指揮了,例如國家要你上戰場,你便不能侍奉父母,朝廷更有時與宗族爭利。千鶴子引用了不少日本研究,論證明治時代的官僚如何重新詮釋儒家,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重新解釋,把這個本來以個人德行為中心的擴大倫理,變成為要求個人與家庭從屬於天皇權威;歷史重複兼反諷,23條立法爭議時,民建聯的宣傳口號是﹕「沒有國,哪有家﹗」

孝道為政治所運用或誤用,在近代東亞的歷史裏處處皆是,若非如此,中國也不會有知識分子批判傳統中國文化,只是,利用這個招牌的人以及其心思不同而矣﹔今天的香港,開會時力挺特首及中央政府的當然是「孝子」,不能也不敢改變人大決定的特首,也是「孝子」。

難怪張炳良等人提出的一連串核心價值時,有點滑稽的董建華提出要加入「孝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