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樓住生活,日常字在

尚記得天星碼頭拆卸前,市民才後知後覺提著黃絲帶見它最後一面。政府掃蕩舊物的慣常做法,與官商勾結、地產霸權口號的廣傳,似乎慢慢打開了社區文化保育議題。藍屋建築群,是邀請居民參與發展、留屋留人,及視社區為有機生命體的例子。

香港房屋協會及市區重建局早於2006年已宣布重建灣仔石水渠街一帶,至今年年中才正式動工。「We嘩節屋節2012」是復修前讓市民細味居所環境、社區與生活的大型活動,當中「樓住生活」社區藝術創作體驗,由香港文學館工作室及方韻芝策劃,邀請了馬琼珠、區凱琳、吳鋋灝、張景威及筆者,希望以藝術家的角度檢視過去,盼望將來。

舊建築老東西保留了民間規律與生活智慧,但不一定統統是好;新型建築與城市重建,亦不是純粹的洪水猛獸。然而,灣仔喜帖街在眾聲反對下消失至今仍教人唏噓失望,上環永利街清拆計劃因一套電影獲獎而忽然中止。去或留,思索未果,進退而失據。城市,到底是誰的?而市民又有否意識到自己可以當家作主,積極參與,而不只是長嗟短歎現實就是如此云云?「是否家庭都像細小的飾物╱那麼容易丟失,又如珍珠發亮╱是否城市仍有它僅存自主的陣地」(陳滅《灣仔老街(之四)》)提問開啟,轉變不能更改,猶如藍屋建築群快將復修,將來會怎樣?一切,都關乎我們的想像。

步行,或閱讀

藝術創作從不無中生有,要以建築物及社區作為創作的核心,親身走一遍或細閱文獻均是方法。我們跟隨資深導賞員走進人去樓空上鎖多時的黃屋,笑說有如尋幽探秘,心底卻感渾身不自在。樓梯窄而斜,部分梯級已殘缺不存。到底誰願意在這裡生活?推開單位大門,我們看見陽光打在塵封了的花磚上,房間方正舒適,是《花樣年華》的年代。然後抬頭一看,樓底丈高,一條條木樑井然恭手拼合,歷時八十多年不倒。敞開周邊比人還高的窗戶,一陣陣對流涼風擦過身體。忽然間,我們彷彿安居於此;聽聽外面道路的車聲及前方市集的喧鬧,或室外翠綠的大樹與嫩葉,灣仔生活的想像開始浮現於眼前。我們紛紛同意,舊年代的建築特色與裝潢風格,已是值得欣賞的藝術作品。

潘國靈曾寫道:「灣仔是一頭雙面獸。」摩天大廈與舊唐樓同在,小市民與有錢人同在。我們站在以前的確是一條石水渠的石水渠街路口,看著只餘下外皮的灣仔舊街市,哭笑不得。而前方,正是陳德錦曾書寫的市集,但不一定能看見剝皮鵪鶉、貓頭鷹或西樵大餅。青文書屋與東方書店,也早已不再。灣仔,是小思與馬家輝成長的地方。小思會去東坡或兩益買牛奶糖,到小祗園買棋子餅,而那裡曾有家叫作同福的雜貨店,及新亞怪魚酒家。灣仔的戲院亦多。除了被馬家輝笑稱「左仔」的國泰、專播歐美情慾電影的京都及前身為殯儀館的東城,還有金城、國民及環球。提到東京戲院,老街坊必然想到英京酒家,談及麗都,周邊熟食檔的粟米、栗子及燒魷魚香味,均是記憶的一部分。而美軍泊岸,花事此起彼落,記述於黃谷柳的《蝦球傳》裡,惟小思提醒我們,洛克道曾有一所慰安所。

藍屋,正座落於這種語境及歷史脈絡之中。參與藝術家以此為起點,環繞灣仔區以至香港生活起居與時間記憶,各自表述。

日常字在

文字,與我們生活同在,器物上的,報刊雜誌上的,身份證件上的。區凱琳則選擇以數字入手。她的《慶雲街的六月十日》命題看來煞有介事,慶雲街上曾發生過甚麼事,而六月十日是否與六月四日同樣重要?她笑說:「其實沒甚麼,六月十日開幕嘛。我想觀眾到來時,能找到進入黃屋這環境的方法,畢竟,我們與灣仔區的關係其實不大。」據說,黃屋於1928年建成,她在猶如日曆的簿紙上,印上6月10日的字樣,一年一個,合共84張。串起來的紙龍,是條時間線,亦勾起雨天時阿媽室內晾乾衣服的記憶。

而馬琼珠,則在藍屋五天學習。她到香港各區尋找是城市地圖上另類標記的木棉樹,收集散落一地代表季節教人記得時間的木棉花,然後小心翼翼排放在藍屋的單位內。藍屋身上的藍是人們熟悉的顏色,本卻是水務署用剩的漆油。街坊說大吉利是,馬琼珠卻頗為喜歡,說如一片風景。鮮紅的木棉花於花磚上,是重置香港每年的週期與藍屋作為歷史印記的事實。而她五天的行動,則簡潔以文字紀錄。

至於筆者,則被窗戶所吸引,卻嫌黃屋的窗花太醜如囚牢。聽說藍屋前面已是碼頭,筆者倚在窗旁看見密密麻麻的樓宇,卻想著吳煦斌的詩句「從前這裡有一個海╱窗玻璃上有逃竄的水光╱寂靜裡有海的履聲╱海的遠方是風車和茶」。於是,就以窗戶同大的畫框開始繪畫,以文字造形,想像窗外的情感風景。

濃縮的光景

舊事物容易教人緬懷,我們卻應避免過於主觀的沉澀。吳鋋灝以電筒、CD光碟及摩打齒輪,製作了土炮月亮觀景器,又用閉路電視拍攝嬰孩沐浴盆上的水,佯裝海景在熒幕上播放。霎時間,我們失笑,又被那些荒誕的自然景觀敲醒了。千遍一律的新型樓盤廣告給予我們怎樣的生活期望?數十年前的灣仔居民,抬頭能看見明亮的月光,遠看就是維港。現在的我們,要的其實是甚麼?

城市發展對小市民來說距離很遠,遠得卻步。張景威的作品好像攤位遊戲般,讓觀眾親手表達對將來的期望。摺幸運星、貼bling bling及轉幸運輪,簡單勞作得連小朋友都能參與。但細想一下,小市民心中的期望,有時可能就是那麼簡單與微小。即使,作品擺放的地方是一所早已荒廢斷水斷電的地方,大件一點的東西搬進去可有點困難,牆壁也抵擋不了鐵釘的鎚打,但「無礙窗格與牆壁的縫隙╱蔓生處處點的綠色」。(陳滅《灣仔老街(之二)》)將來,誰能說得準?

「We嘩節屋節2012」活動詳情

主辦:聖雅各福群會及香港故事館
日期:6月3日至30日(已延至本月月底)每日兩團,下午2時及4時
開幕:6月10日(日)下午3時
地點:藍屋建築群(灣仔石水渠街)
活動:「七十二家房客」電影放映會、「埋黎睇‧埋黎襯」社區生活墟、「藍屋之春」紙偶劇、「街坊廚神」民間小食製作坊、「街坊睇樓團」及「樓住生活」社區藝術創作體驗

備註:須預約參觀
查詢及預約﹕2117 5850

(原刊於2012年6月9日《明報》世紀副刊,題為「藍屋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