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欲爆無從的言論炸彈——訪問吳志森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訪問開始前,吳志森翻弄著獨立媒體網新出版的宣傳小冊子,說封面那個炸彈標示「咁有顛覆性」。編輯笑說這是「引爆言論力量」之意,這或許也與吳志森的近狀遙遙呼應。只是炸彈一日未爆,未有實際傷亡,可能也不會被當一回事。

自去年十二月底到訪問那天,文匯報和大公報的論壇版接連刊登了二十三篇炮轟吳志森的文章。吳志森說,左報論壇版含沙射影,不點名批評他或其他異議者均時有所聞,但對一個傳媒工作者作如此直露(每篇標題都點名批評)的筆伐,記憶中是絕無僅有。炮轟的內容也無非是批評政府、利用公共資源作泛民喉舌等等,最近還新增誹謗城中首富的罪名,並鼓勵李嘉誠對其採取法律行動。雖然吳志森稱「同一篇文睇左三次都唔明佢鬧乜」之後也放棄深究,但也不禁問:「使唔使咁重手呀?」

吳志森常受左報攻擊,說他利用香港電台這個官方平台顛覆政府,請「自己人」上節目跟自己一唱一和,但聽吳志森簡述自由風自由Phone的製作流程,卻可發現其實吳除了常設主持的頭銜外,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壓倒性的主導權。當日話題為主持、編導、監製和其他同事集體討論的成果,嘉賓主持由同事負責聯絡,吳可提出意見,但最後的決定權也不在他手上。至於接聽聽眾來電,則由與直播室外,以玻璃分隔的控制室裡的工作人員負責。節目進行的三小時期間,吳志森在咪高峰前講什麼,沒有人會控制得到,但這仍受到吳總結傳媒工作三十年後所拿捏的分寸所約束,事後也會和編導監製檢討,得做到平衡觀點,事實鋪陳要清楚。

他說:「很多人以為客席主持全是我的老友,但聽過節目的人就知道不是人人的思路都跟我接近。讓不同觀點在同一節目或時段在大氣電波裡交鋒,是香港電台政策的一部份。我在節目起首交代話題背景、鋪陳事實和相關觀點或分析後,就呼籲聽眾來電發表意見。負責接聽聽眾電話的同事不可審查來電者的觀點,只可問他想講什麼題目。有些人急不及待發表意見,有些人則隻字不提。」雖然節目名為phone-in,但技術上則是phone-out——即留下聯絡電話,然後掛線,再由工作人員致電,以維持十多條熱線運作順暢。

吳志森不諱言,電台已是黃昏工業,仍會開收音機收聽節目的主要是長者、家庭主婦或駕駛人士,自由風自由Phone要在晚上六七點,電視進入黃金時段的時候與之爭奪聽/觀眾群更是不容易。但可幸的是,或許電視仍以娛樂節目為主,同類型的評論節目很少,自由風自由Phone至今仍維持一定的收聽率。而新媒體的興起也有助phone-in節目的傳播,吳志森在街上遇到自稱其聽眾的年青人,大都是靠上網重溫、下載收聽、甚至youtube的剪輯片段來收聽節目。「香港電台網頁是政府網頁,除大時大節外,在內地甚至不需翻牆就可重溫節目。

吳志森是曾在無線新聞部任職九年,近十多年來皆是自由身傳媒工作者,2004年起成為自由風自由Phone的常設主持。除了主持港台節目外,還有報章專欄、演講、上電視等其他工作。「在港台做節目,是以節目計薪,即使無底薪、無假期、無福利、無職業保障、無資格加入工會,但這也最自由,不用事事得港台書面批准。」

無線收費台的「全民開講」客席主持,因節目停播而失掉。「其實這個節目開播第一天,我就有預感這節目捱不了太久。節目討論氣氛不一定嚴肅,有時嘻笑怒罵有時自嘲,把社會問題突顯出來,都談得頗深入,但因為香港的言論空間日漸收窄,令此類節目的生存空間大減。諷刺的是,現時在香港做評論節目,無法不觸及一些所謂敏感話題。」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觸及通脹,談及物價及租金愈來愈高昂,就無法不提到地產霸權,而商業媒體又往往受到無孔不入的地產商及其周邊事業——上至地產、超市,下至個人護理用品、電訊、交通、物流——的廣告收入所支配,即使避重就輕地把事情包裝成文化或民生議題,也沒太多生存空間。

與此同時出現的左報筆伐,本是司空見慣,但時間一長,也會在心頭揮之不去。「後來在其中一兩篇的結尾發現玄機——話呢條友應馬上被炒,如果繼續讓他在公營廣播機構裡面做,港台就無前途。估計是因為港台正處於交接期,於是向候任台長喊話,說我是港台絆腳石。整頓港台就由整頓吳志森開始。」二十三篇勞師動眾的點名批評,也令人費解。「公開攻擊引起關注,只會適得其反。可能對象是附近的人,以殺雞儆猴,或者某些特定對象,如政府官員、政界人士、和中國有生意往來的人、甚至港台領導,暗示他們要有所動作,不然也想不出其他更複雜的理由了。」

雖說他資歷深頂得住,但製作團隊中的其他同事、甚至其他節目的同事則未必。「雖然我們沒有很細緻地討論過,表面上一切如常,亦無影響日常運作,但資深如我也感受到壓力,不明所以,其他比我年紀小、經驗淺的同事又會如何?」他又以「恐怖主義」來形容這次左報的舉動:「把炸彈綁在自己身上,大規模濫殺無辜,令不關事的人都懼怕,然後不敢做某些事。寒蟬效應就是恐怖主義的結果——表面上嘻嘻哈哈,說左報沒太多人讀無所謂,但字裡行間的火力仍令人不寒而慄。

這是否「茶杯裡的風波」,也尚未能說清,但除了蘋果日報和獨立媒體之外,是次筆伐在主流媒體之中迴響也不甚大。「聽聞網台有傾過搵唔搵我,但好似不了了之。」

至於可能是事件關鍵的港台交接期,吳志森認為新台長最重要讀懂香港電台這部書。「有左報評論港台在港英時代時已是政府喉舌,回歸後卻和特區政府對著幹,但實際上早在從前,港台在社會發展和進步方面已扮演重要角色,很多事情都是開風氣之先,包括辛辣地批評香港政府。港台和私營媒體完全是兩碼子事——港台無廣告壓力,理論上也應無政治壓力,敢言和批判應無所畏懼,而社會也應因此而受到制衡。」

IMG_5316_small IMG_5317_small

撰文:謝馥盈
訪問:謝馥盈、易汶健
拍攝、剪接:何競之、黃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