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思照顧工作,邁向正義社會 ── 寫於2012年三八婦女節前夕

1. 家務是門管理學,從事家務勞動的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井然有序地安排和組織眾多的雜務,並把它們有技巧地逐項甚至同時完成,讓家人可在衛生、安全和舒 適的家居環境下生活。當中的照顧工作,包括對小孩、體弱年長者、嚴重殘疾人士的照顧,除與很多其他的家務一樣,包含大量隱形的體力勞動外,還涉及情感與 愛、責任與耐性、尊重與理解、知識與技能等多個面向。

2. 廣義的照顧工作,包括關懷、服務和照料,由國家/政府、市場、社區和家庭共同提供。現實上,對小孩、體弱年長者、嚴重殘疾人士的照顧,獲公共資助的正規部 門所提供的服務都是短暫的或名額不足,而市場營利機構提供的服務水平又與消費者的財政負擔能力掛勾,故實際上照顧工作的社會成本主要由作為非正式部門的家 庭長期承擔,而絕大部份的照顧者都是女性家屬。

3.許多本港的婚育或未婚女性因此辭掉有薪工作,面對事業發展中斷;或為兼顧照護責任進入低工資低保障的次級勞動市 場;或透過女性親屬的幫忙或聘請同是女性的外傭,在無後顧之憂下繼續長工時就業,才有足夠的家庭收入,但卻犧牲了寶貴的家庭生活。

4. 傳統的性別分工觀念,把「政治」與「經濟」的「公領域」界定為(壯年) 男性領域,把「家庭」的「私領域」界定為女性領域,前者涉及權力及資源的分配,理應需要公眾之民主監督;後者雖可某程度上免於公權力之規管,卻又成為照顧者權利缺少保障和關注的地方。

5. 雖然社會表面兩性平等,但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依然根深柢固。這種觀念,不但影響家庭內的家務分配,還透過對「男性」和「女性」特質的建構,限 制著兩性於就業市場的職業選擇 (例如學校課本或電視節目的醫生多是男性、護士多是女性等)。這種種的刻板定型,同時壓抑著女性和男性個性的自由發展。

6. 女性被認為是「天生較適宜做照顧者」,照顧工作所涉及的多樣化知識與技能要求、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以至其對人類生存的根本重要性,往往遭視而不見。這種意識形態影響所及,勞動市場 上許多以女性為主的照顧工作,例如謢士、幼師、家務助理、起居照顧員等,長期在工時、薪酬、培訓、晉升機會等得不到平等的尊重。

7. 在部份歐洲國家,政府提供較充足的暫托幼兒服務、促進被照顧者尊嚴自主的社區照顧服務和居家護理服務、殘障照顧津貼、家庭照顧津貼、立法規管工時、彈性上 班時間、有薪家事假期、保障部份時間工作者的平等機會法例,甚至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等,不但促進兩性平等和家庭友善的就業政策,更讓家庭照顧者有喘息的空 間,並肯定家庭照顧者的貢獻、社會價值和地位。

8. 但在本港,上述對家庭照顧者和雙職者的支援和保障,付之闕如,例如強積金計劃不保障家庭主婦和家庭助理;托兒服務、體弱年長者和嚴重殘障者的院舍服務和社 區照顧服務又嚴重不足等。中下階層的人士選擇留在家中照顧家人,幾乎等於選擇了貧窮、經濟依賴、社會隔離和歧視,連帶被照顧者亦往往成為這種身心壓力和相 對匱乏下的受害者。許多家庭照顧者在這種缺乏社會認同的環境下,依舊磨練出刻苦耐勞、節約資源、自我肯定和互相扶持的精神,令人感動。

9. 香港政府不但未去採取積極措施支援無酬的家庭照顧者和雙職家長,還縱容資本家透過長工時的高密度勞動剝削打工者的家庭生活,更打算剝奪長住外傭的居港權, 有移住傭工在香港居住和工作十多廿年,為養育香港未來的 「人力資源」無聲地付出她們的所有青春,仍沒有平等公民權。政策背後的意識形態,與漠視廣大本地照顧工作者對經濟對社會的長期貢獻,同出一轍。

10. 因此,三八婦女節的意義,不單是要促進兩性平等,更是要建立全民平等,令不同性別、年齡、傷健、族群......人士的權利,都得到平等關注和尊重的正義 社會。反思「照顧工作」這種「為生命需要而生產」的工作 (其他的例子,如農耕和眾多生產性勞動),在這個過份強調「為利潤而生產」的社會的意義,是達至上述理想的一個起步點。

(本文原載於《原續父職》網誌)

相關文章:期望香港,對母乳餵哺友善 ──寫在2008年母親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