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仁」「義」新論的解釋

筆者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內說「母親與正義、你會選那一樣?」。筆者會絕不遲疑地選擇「正義」。因為任何人自己的母親、都可能是無惡不作的大魔頭、例如像希特拉這類人士。

可能有人會認為「義」並不包含愛的成份。筆者認為這是不對的。筆者認為「仁」是愛、但「義」是更「深」及更「高」層次的愛。例如為追求「正義」、而去爭取民主、讓廣大人民得到福祉和受惠、是對廣大人民「大愛」的表現。「仁」是訴諸感性、基於人類憐憫之心的反射式的愛、而義是訴諸理性判斷和分析之後、而作出的愛。「仁」是普遍、廣義、氾濫式的愛、而「義」是特殊、狹義、選擇性的愛。

如果有一個人身處危難之中、「仁」者會不加思考、亳不猶疑的去拯救那人。但「義」者會先作出理性的分析及判斷、才施以援手。如果發現拯救那人、會做成千萬人受害、他會放棄拯救行動。

所以正如筆者所創作的語句(「仁」可能是盲目的「義」、「義」不會是錯誤的「仁」)。

P.S.---
有網友說:---((作者這就有所偏頗了
救人就是救人還能有判斷嗎?比如醫生能以自己判斷決定要不要救人嗎
至於說被救之人會不會害人,如何阻止他害人是另外一回事
算計那麼多怎能算是義
無仁之義不算義))

筆者回應:---((「義」已包含「仁」(愛) 了。(例如文章中例子---為追求“正義”、而去爭取民主、讓廣大人民得到福祉和受惠、是對廣大人民「大愛」的表現。) 但「義」是建基于理性的「仁」(愛) 、而「仁」是建基于情感或感性的愛。醫生是否作出判斷才救人、只是技術上的問題、而且是職業道德與責任的問題、與「仁」或「義」並無直接關連。但如果有某醫生去拯救垂危的希特拉、讓他繼續殺害成千上萬無辜的性命、筆者只能說那醫生是個盲目的「仁」者。))

又有網友說:---((如果我選阻止我母親做壞事,而選擇母親呢...我做不到不顧親人。))

筆者回應:---((如果你選阻止你母親做壞事、你即是選擇了「義」了。文中的是比喻性的假設、重點不在於字面上的含義。這假設是exclusive的、即只可2選1、並兩者相矛盾的。))

又有網友說:---((你在文中打比如,試述孝義未必可以同存。而在這情況下,你會選擇大「義」滅親,同時你指出:「義」是特殊、狹義、選擇性的愛。
然而,我認為你未有正解儒家「義」的意思。《禮記》指出:義者宜也。孔曰「君子義以為質」,再曰「君子喻於義」,孟曰:「測隐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見之,君子是行義,並以義為原則者,義者亦能好善惡惡,知是非,明大道而行之。
與大道同行,豈是「特殊、狹義、選擇性的愛」?
再者,儒家有時需分述之「仁」「義」,但兩者非分體,「仁者愛人」是基於「義」;所謂「義者宜也」,義是做合道德之事,這道德便是「仁」。
「仁」者「義」者,不即不離,相輔相成,豈有離仁之義?
再,請慎之,所謂「愛」,非汝所言:【「義」是建基于理性的「仁」(愛) 、而「仁」是建基于情感或感性的愛。】。而是:「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中的「良知」及「本心」。汝見孩子落井,有愛憐之心,見父母知孝知愛,見兄妹知孝悌友愛,便是良知,便是本心。此是大愛。
愛本就無所謂理性與否。))

本人回應:---(( (汝見孩子落井,有愛憐之心,見父母知孝知愛,見兄妹知孝悌友愛)便是普遍、廣義、氾濫式的愛。所以筆者在文章中說、「仁」是訴諸感性、基於人類憐憫之心的反射式的愛。但雖知你父母、兄弟姊妹如果都是無惡不作的大壞蛋、你不通過理性的分析、而明辨事非黑白、而去愛他(她)們、不是大愛、而是愚忠、或盲目的「仁」。但通過理性的分析、明辨是非而去追求「正義」、從而爭取民主、讓廣大人民得到福祉和受惠、才是對廣大人民「大愛」的表現。筆者對「義」之所以謂「特殊、狹義、選擇性的愛」、是因為「義」是通過理性的判斷、而作出的愛、而不是盲目的愛。愛是有理性與盲目的分別、上面的例子便是。「義」當然是道德之事、而行道德之事之前提便是如筆者所言、訴諸理性判斷和分析。本人在上面已指出、「義」已包含「仁」、所以並無「離仁之義」、但卻有「離義之仁」。就是未經理性道德分析的判斷、而「盲目」作出的愛。))

那網友說:---((「本心」「良知」便會知善知惡,如會好好色,會惡惡臭。只是要做到「去人慾,存天理」,便是「至善」,便是「仁」矣。非要理性才可達仁,只有棄執念,忘己才是至仁。理性加以自己的見解,反至偏離大道。
所謂「義者宜也」,義是做合道德之事,而大愛並無是否合道德之說,義指的並非有選擇的愛。不論仁義,指都是無所愛,亦無所不愛。依良知而行矣。
汝有誤解之處。孔曰:「仁者有殺身以成仁」,仁非氾濫式而不加思索的愛。在處境和「仁」有衝突時,仁者會放棄私慾,成就大愛。而這個放棄,本就基於不愛自己的慾望。以此觀之,仁豈是濫愛?))

本人回應:---((如只有良知或本心、而不訴諸理性作出理性判斷和分析、便會好像有某醫生去拯救垂危的希特拉、讓他繼續殺害成千上萬性命、筆者只能說那醫生是個盲目的「仁」者。正如你上面所言、「非要理性才可達仁」、正是乎合本人所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因為「仁」並不著重理性判斷和分析、所以可能會「錯」愛。但「義」是做合道德之事、所以著重、和必需先要有理性的判斷和分析。由於「義」是訴諸理性判斷和分析、所以是有選擇的愛、而並非是氾濫式的「仁」。例如一個「義」者、只會選擇拯救孫中山、而不救希特拉。))

那網友說:---((你終究無法為你的立論:仁是有判斷,找出根基。
你指出:「只有良知或本心、而不訴諸理性作出理性判斷和分析、便會好像有某醫生去拯救垂危的希特拉、讓他繼續殺害成千上萬性命」然而,壞到怎樣的一個程度,才算得上不必拯救呢?你這句話,是著實地侵犯個人的生存權利。
注意:【孔曰:「仁者有殺身以成仁」,仁非氾濫式而不加思索的愛。在處境和「仁」有衝突時,仁者會放棄私慾,成就大愛。而這個放棄,本就基於不愛自己的慾望。以此觀之,仁豈是濫愛?】
再者,孔曰:「仁者愛人」,這個「愛」是依大道而行,非你心目中的那般。不論仁義,指都是無所愛,亦無所不愛。依良知而行矣。
良知是本心,沒有理性的判斷和分析。但以赤子之心可知對錯,見人知愛,見父知孝,見兄知悌本就是良知。良知亦使人知惡知善,如好好色,好惡惡臭。
你明顯忘了一句,孔曰:「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句本就指出「仁」是知善知惡的,非氾濫式的愛。))

本人回應:---((筆者並無立論「仁是有判斷」。引用例子醫生去拯救垂危的希特拉、讓他繼續殺害成千上萬性命、只是一個突顯性的假設性命題、不用針對個別情況。如果沒有理性的判斷和分析、你怎可以知道、並確定你所謂的良知是否正確無誤。照孔子曰:「仁者有殺身以成仁」、及「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是知善知惡的。那麼「仁」者在面對「「正義」和像希特拉這類人士一樣的「母親」」而只可擇其一的決擇時、即是會選擇正義、而大義滅親了。筆者文章的其中「主旨」、就是要說明如果「母親與正義」只可擇其一時、大家會選那一樣。而筆者會選擇正義。而且也希望大家應該選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