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古洞系列】爬梳地區歷史之一:何謂古洞?

【老古洞系列】爬梳地區歷史之一:何謂古洞?

新香港九龍新界全圖,1935年(戰前,大規模聚落形成未有形成,經濟文化生活未見規模,古洞的前身是好多個地名的聚合。)

包括筆者以內的許多人,在整個東北規劃成為公共議題之前,根本就無聽過古洞這個地名。即使在上水和粉嶺市區出生、成長,人們對古洞這個地方的認識也是零碎的。身處上水火車站對出的小巴站頭,你可以辨認得到51k往河上鄉,途徑東方、石仔嶺這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地理名字;50k,去坑頭,途徑古洞新街市,誰要再坐一程小巴去尋訪這個鄉村街市呢?

後來村民辦起了公眾導覽活動,往往在古洞菜站集合,一走就是沒完沒了。有的朋友走著就問:哎呀,這裡就是古洞北嗎?你不妨隨意問一位村民,ta可能會回應,係啊呢度古洞。如果再追問南北,年長一點的阿公阿婆多數不知道怎麼回答。問年輕點的,回答:青山公路對面是南,菜站這邊是北。實際上,筆者早前到上水金都茶樓後面的市集買菜,巧遇住在唐公嶺、以前在古洞田心區長大的殷先生,ta每每爽快地跟人講:哈!我都住古洞嚄!人問:古洞邊度?答:唐公嶺!究竟何謂古洞?古洞南北之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介紹一下古洞的地理位置。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上的古洞村,位於上水以西,落馬洲馬草壟以南,係主要來自廣東東莞、惠州、潮州、海陸豐等地,自國共內戰後的南來移民及他們的子侄的聚居地,按ta們說的不同方言(或語言)即廣府話、客家話、福佬語系等可以粗略劃分為不同的文化圈子。這些國內移民在戰後到港,開天闢地造就了之後鄉村的繁華,可謂早期的開荒牛。

六十年代後,古洞人口上漲,理民府為方便管理,將古洞村細分為不同區分。區內合法房屋要裝上門牌號碼,以便查核。早前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臉書專頁就曾發佈一幅名為《古洞派出所巡邏區域》的地圖,藏於聯鳳互相福利會會址。這幅圖清楚標註了新界環迴公路落成(八十年代中)之前古洞各區的名稱和位置。按地圖示,古洞分區包括:聯和、鳳崗、煙寮、塘角、石仔嶺、東方、意大利農場、聯生、公生、田心、古洞水塘、鐵坑、醫院前區、古洞坑。這些區分之中,意大利農場已經隨著地產商併購土地而荒廢,只有寫上地名的牌子孤零零地掛在青山公路邊的農場入庫;公生農場也因收地建公路而消失,當時住在附近的人們已經各散東西;醫院前區,隨著何東醫局停用,人們搬離,這個名字於年輕一輩已經無意義了。非原居民村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首記載離散和永別的哀怨詩。變動是永恆的。今日的所謂古洞北,亦新增了波樓路這一分區,筆者住在這裡。


上圖載於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臉書專頁

以上說明了古洞村過往不分南北,這些地名的聚合就是一體,同一條鄉村,村民之間分享著類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模式,於是有了古洞這一鄉村社區。九號幹線建成後,把村子攔腰斬斷,公路所在舊有的民居和店鋪全部被拆毀,人們各自轉移;新的行人天橋建成了,貫通純粹地理意義上的南和北,人們依舊往返於期間,但人面卻全非了。

2003年展開第一屆村代表選舉,古洞又被劃分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南和北。公路以北,粗略地以河上鄉路為分界,以東為南,以西為古洞(北)。公路以南,全屬古洞(南)。古洞(南),而不是古洞南。古洞北,因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而起,受影響三個區域為古洞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古洞後面的北不加括號,坪輋打鼓嶺之間要加/。何謂古洞南?且看:古洞南規劃及工程研究還沒有算上其他地產商在周邊的大型樓盤發展項目和打造國際學校的世紀幻想。

如果把目光放遠大點,古洞周邊的原居民認可鄉村,還包括東北面河上鄉,東邊的松柏塱、客家圍、大頭嶺,東南的金錢村,稍遠的吳屋村、雞嶺、丙崗;南邊有坑頭,西南為麒麟村(客屬非原居民村);西邊為洲頭村、潘屋村、新田村。至於北邊馬草壟、落馬洲、羅湖邊境地區,有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下灣村、羅湖村等眾多原居民或非原居民鄉村聚落。由是,上水鄉郊的地理佈局,即是把古洞村這一面積最大的非原居民聚落重重包圍,古洞村於其中形成區隔,各大氏族繼而按ta們落戶的先後和力量劃分古洞周邊碩大的土地。此乃廣義的上水鄉郊地區,即廣義的古洞的涵蓋範圍。


政府的地理資訊地圖上搜索古洞,出現那顆紅點,提醒了我應該怎麼理解古洞這個地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