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國這品牌

鄧小平在七九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令中國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明言最重要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否則所有都是死路一條,三十年過去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好了,但經濟開始不前,很多中國企業在嘗試打進海外市場,但不是付出大量金錢來幫人善後,就是銀兩進大海,一聲響就沒有了。

現代商業競爭根本就是品牌管理,在市場價值鏈中吃了最大塊餅的都是品牌,看看你的 i手機,i平板之類,Apple 營業額超高之餘,淨利潤高達四五成甚至更高,這個情況遍及各個行業,電子,電腦,機械設備,時裝手袋,汽車等等,做了二三十年的代工生產廠商看得眼紅了。

不時到展覽會看到大量的 "新興" 國內品牌,由於大部分來香港展覽的都會以全球市場作最終目標,而要在全世界所有地方註冊一個獨有的品牌名字,在法律上已經不容易(看看已被國內銀行接管的唯冠,在 iPad 上對蘋果的叫價就知道),更不論這個名稱要顧及各地不同的差異,及名字在不同顧客群的感覺了。一個皮革展覽中,你會發現幾乎可以用來拼成名的併法,都用來做品牌,千奇百怪,有些讀得出來,有些不知道是火星文字,還是我的文化理解太少,看也看不了。

問題在那兒呢?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穆迪之類,在評價一家企業的時候是有上限的,就是所謂的主權評級,例如巴西的主權評級是 Baa2,那一家巴西企業最高能獲得的就是 Baa2,不會高於這數。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redit_rating

我想另有一個隱形的評級存在,就是對國家這個"品牌"的感覺,例如我跟你說一個產品叫 "salamsia" ,你沒有聽過這名字沒有概念;接著我告訴你這是一個德國品牌,你就會聯想德國的品質和精確,而後我再告訴你這是一家車廠的名字,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車的品質是很好的,也願意付出高價錢。

回到國內公司的情況,用以百億計的金額收購一家外國的超級品牌,當人們知道你由美國公司變為中資之後,客戶的忠誠度立即受動搖,須知道人們是有選擇的,國內你可以和政府談壟斷,搾取 "租值" ,到了國外人家可不和你玩這套,要玩也輪到不了你。

問題在那兒呢?

要在價值鏈爭取較有利位置,需要由源頭著手,也就是 Made in China 這問題,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中國不只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品牌,當每天都有小悅悅事件,假雞蛋,有害食物,冤獄不斷,受傷在路邊沒人理,情侶談情之餘將老人家活埋,大水災竟然發現有"虛擬"的地下水道 (virtual drainage),13 層高的上海大廈大風一吹就倒下來。。。品牌是一把雙刃劍,以全球市場來說更要符合當世的價值觀,所有太大的品牌其實都承擔著巨大的營運風險,只要任何一個單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 China 都受影響,Made in China 是一個人人都想盡方法去逃避的標籤效應,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愛突顯身份地位,國人有錢都買外國品牌以 "身價",在這方面一點愛國心也沒有,也在不斷移民到海外,對外國社會構成問題。。。

那為什麼還要保留中國這爛招牌?

(一個寫藝術評論的人在寫商業文章並不奇怪,奇怪在現在才有人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