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類命運的定向與核心價值觀研究

人類命運的定向與核心價值觀研究

杭州 林湧強

注:文中甲骨文图片不能显示请直接点击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04ccb0100kkb9.html 吉凶定义 http://bit.ly/djcvgc

內容提要

老子在徳篇第三十五章 說“言有君,事有宗”,孔子在系辭(上)第一章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在《論語》裏仁篇說“吾道一以貫之”。老子和孔子論述的"君、宗、天、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雖稱謂不同,卻是"一以貫之"的永恒真道,啟示 出了決定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即文明之光。

傳承在世上的真道之所 以能超越曆史時空,貫穿於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與人類永不止息地尋找和探求文明之光的過程,則是體現於人類“方以類聚”的命運指向,而 從古至今未作絲毫更 改。

近年來,我國一直倡導 建立和諧社會。“和諧”是根植於中國文化和儒家傳統的高尚概念,本是“甚易知,甚易行”的,然而人們對核心價值,即文明之光沒有進行 准確地認識,沒有認以 為真,以致“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使得傳統的、決定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被忽視,中華曆史文化“厚以載德”的長久影響力未能得 到充分體現。

本文經過多年的潛心研 究,關注到了“人類命運的定向與核心價值觀研究”這一“經文辯讀”課題的重大性和必要性,更是看到了中華曆史文化的核心價值從未曾作 任何改變,並作為根本 性的真道一直貫穿於人類命運的始終,決定著人類社會的長久發展與長治久安。

為此,筆者決心向國家 和社會報告關乎人類命運的部分研究成果,向國家和社會呼籲有償轉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經》研究成果(知識產權):一是籌集 資金,保障精力、物力 來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二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國家、政府機構、學界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必要重視,力爭在客觀研究、不涉及政治與 宗教爭端的基礎上,與 相關單位一起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臺,打造國際先進的研究團隊,集“國力”和眾人智慧來整理、完善該成果,共同完成這一文明之光,即 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工 作。

一、研究背景

一個多元的社會,人無論有多少種活法,但都不會放棄 追求得體的、有指望的生活;人無論有多少種命運,但都不會放棄對生命永恒價值的探求。

然而,當前社會矛盾越來越深,不同利益群體沖突越來 越激烈,其深層次的問題就是人們把這個“現實世界”當作了生存的宗旨和目標,卻漠視了永恒生命的信仰與指望,以致富人窮極無聊、為富 不仁,權貴既得利益集 團越來越擴張、窮奢極欲,而窮人怨怒更甚、無奈也更甚。如此,所有人不但對今天感到非常困惑,對明天也毫無指望,造成社會矛盾越來越 尖銳,社會維穩的壓力 也越來越大。這類矛盾,絕不是憑借武器尖端、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可以解決得了的。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關鍵是在於人類都能清楚地認知有永 恒生命的信仰與指望, 並且能看到所有人,無論窮富貴賤,都可以享有永恒的幸福與尊嚴,正如先哲孔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六經之首的 《周易》從開篇就刻錄 了“元、亨、利、貞”,指出我們人類只有對“元”、即永恒不變的真光與生命之源,進行“亨”通領悟,這才有“利”於解決“使人類都有 永生指望”的難題。其 中的“貞”字,是烤灼龜貝、求得正解的意思,象征了人類通過恒“德”, 即耶穌基 督所說“天天背起十字架”那樣的祈禱鍛煉,直至生命得享永恒的正果。所以,讓本始之“元”的真光,即文明之光與生命之光,在我們國家 乃至全地都被傳揚,成 為窮人和富人的一致目標、共同期望,這也是解決當前社會矛盾、不同群體沖突的惟一出路。

二、決定人類命運的文明之“光”

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伯來文經典《聖經》,在詩篇119篇130節說:“你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其中的“光”字,甲 骨文是這樣表達:(,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其下半部分是人跪著祈禱的狀態,上半部分表示人祈禱著直到發出亮光,並與神光合而為一,這就是永恒生命的狀態了。無獨有偶,代表中華 曆史文化的《易經》、 《道德經》以及《佛經》,都與《聖經》這般的具體指向全然一致,都是指著人類生命的永恒價值而言的。就是人得到永恒生命的形象表達和具 體指向,是 人類借著對真光的認知而通往永生的道路、真理和生命。“光”的如此範疇和意義,即被稱為是決定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

今天,行在這世上的真理之光和文明之光,其實質就是 讓人類都有指望,能夠生活在幸福而有尊嚴的永恒國度裏,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正如先哲老子在德篇第三十五章中所言: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 行也。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這句話非常明白地說明了人類的“核心價值觀”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的,然而人們卻遠沒有 理解、遠沒有實行,以 致兩千多年來我們的社會遠遠沒有達到人人都有指望的目標,甚至眼下的現實社會距離老子、孔子等先行、先知者所倡導的社會預期也越來越 遠了。

三、核心價值 觀與關乎人類命運吉凶的見仁見智

既然《聖經》提到人類文明進程的“亮光”,可以使人 得到通達永生的智慧,那麼是否可以說人類的共同指望就是為了享有這樣的“生命之光”呢?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焦點是否應該聚集在這 “亮光”之上呢?

為探究真理永恒的文明 之光,探討和發現人類的共同命運,傳承人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首當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關乎人類命運的何謂“吉”、何謂“凶”。《易經》 的概要解說,即系辭 (上)第一章第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段話,已經對於人類命運的“吉凶”問題作出了精准、細致而扼要的闡述說明。然而曆代的經學家和政治家們,尤其是當今諸多專家、學者 們對於“方以類聚,物 以群分,吉凶生矣”中的“吉凶”涵義並未能有深刻的見解。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教授於丹對此的講解是:“同樣類別 的東西會聚在一起,不同群組的事物會分途發展,這樣就產生了吉與凶”。事實上,“方以類聚”原本講的是作為吉祥的“聚”,而“物以群 分”講的是作為凶禍的“分”,層次本來非常清楚。如果按於丹教授所說的理解,顯然何“吉”、 何“凶”的概念就混淆不清了,因為同樣類別的東西聚在一起,是有“吉”有“凶”,而不同事物的分途發展,也是有“吉”有“凶”的。如 此,系辭對人類命運何 謂“吉祥”、何謂“凶禍”的精准回答,就被講解成了吉凶都不知所雲的“是謂吉凶,孰為吉凶?”

山東大學劉大鈞教授 《周易經傳白話解》:“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劉大鈞教授把“方”理解成一切事物中的“萬事”部分, “物”理解成一切事物 中的“萬物”部分。問題是“方”沒有“萬事”的意思, “物”是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意思。把物的一部分,挪移到了“方”那裏,顯然不合理。“方”與“物”的概念區分不清楚,也就無法正確理解 “吉凶”的涵義了。

國學名家南懷瑾先生認為:“‘方以類聚’的‘方’是 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經》要注意時間與空間,也就是現代的科學精神。‘物以群分’是指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象,於是吉凶 在這裏發生了。”在此 “方”作“方位”解,有點接近經文的意思。但是,南懷瑾先生也沒有能夠如系辭那樣的真正講清楚何謂吉,何謂凶?只是強調要抓住有限時 間、空間,抓緊機會, 那就與原文的主題和宗旨關系不大了。

比較上述三位中華國學 專家解讀《易經:系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或分不清楚“方”與“物”的區別,將“方”與“物”混淆在一起成為事物,成為同一事物的 兩個方面,或不能准確 認識“方物吉凶”的概念,顧左右而言它。因此,也就無法准確把握住關乎人類命運的“吉凶”涵義。

我們可以再看另一學者餘敦康教授的解讀:“天地設 位,聖人成能:成能即成就天地所不能成之功,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無思無為,對人事的吉凶禍福漠不關心,但人可以根據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來謀求事業的成功,離 開了人事的努力固然不能成功,違反客觀規律而盲目行動也是不能成功。”餘敦康教授指天地乾坤之道為《易經》陰陽哲學的核心,“簡 單明了,容易知曉”。但是 按他的理解,天(指天國)與人事的吉凶禍福仿佛是沒有必然意義,也毫不相關的。這一解讀或許只有在現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世界能行得通,因 為只看到物質,卻認 識不了天地的宗旨和意義,所以眼見為實,離開眼見為實都成了玄而又玄的。顯然,餘敦康教授的問題是從機械唯物主義的角度,只看到物,不 看到物的由來。然而 《易經》的精髓,是透過眼見的內容而把握實在的本質。如果本質的內容能夠把握,現象也就能夠迎刃而解。餘敦康教授所謂的簡單、所謂的明了,是把所要認識研 究的“整體對象”割去了其中的主要部分,而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部分拿來迎合人的口味,那確實是簡單了。

此外,臺灣傅佩榮教授這麼解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其中的‘方’是方位,就好象事物它有一個走向,走向什麼地方,所 以方就變成方以類聚, 同類的可以聚在一起,不同類的不可能聚在一起。‘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意思是說跟你喜歡的在一起就是吉,你周圍都是你不 喜歡的,你陷入一種陌 生的情況,有一種壓力,覺得別人都是恐怕對我不利,這就是凶。”傅佩榮教授這樣的說法,與於丹教授的觀點幾乎是一致。但問題是,跟你 喜歡的在一起就一定 “吉祥”嗎?現實中並非必然如此,有些事物是分開來才吉祥呢!

可見,眾多專家或學者對關乎人類命運“吉凶”的精准涵義一直沒有研究明白,因此,也始終無法找到核心價值觀研究的正確方向。本文試以 “經文辯讀”課題的研 究方法,演示經典中“一貫、一致,而從不更改”的核心價值,以印證生命之光決定了人類命運的方向。

四、“吉凶”的精准涵義

我們首先來講清楚系辭(上)第一章中所說的吉祥是 “方以類聚”,凶禍是“物以群分”。

“方”的甲骨文“”( )表示的是人和船(即一撇一彎), 有一個臨界線(即一橫),這個“一橫”就是岸,代表天國。《說文解字》方,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方”,是並聯交匯的定向,象征“↑↓”與撇舟登岸、歸總天國的形狀。所 以,天尊地卑,以及天人關系是互為對應,而絕非是沒有關聯的。這可參證釋迦牟尼所說的“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意思是說:你們懂得我的說法如同筏喻,是 指向彼岸的。“方以類聚”的“方”,在此就等同於現代漢語的“方向”或“定向”,表示了天國的“剛健”是有定向的,地界的“柔弱”是有定向的,被創造的萬事萬 物都是有定向的,這就是“方向”。“類”是類似,“聚”是歸聚。所以,“方以類聚”, 就是方向或定向以類似歸聚。這可參證《聖經》創世記一章26節:“神說,‘我們要按著我們的 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約翰福音更是明確指出:“道就是神,就是真光。生 命在於他,這生命就是 人的光”。所以,系辭說“剛柔相摩”而產生的宇宙萬物,就是命定了以人類作為代表,要趁著生命之光,而像神、趨光,直到歸總在真光裏 (參證約翰福音12章35-36節),如此就稱為吉祥。也因此,人類命運的吉祥是在於“方以類 聚”。在於“方”,即仰望生命之光的定向;在於“類”,即 類似神、類似真光;在於“聚”是歸總在天國裏。正如聖經所說的,人類是按神的形象命定了要撇舟登岸、歸總彼岸,實現永恒生命,如此的 唯一途徑是與神相像, 因為神就是真光。所以,《易經》所闡述的“方以類聚”,這正是決定了人類命運的吉祥,也就是如耶穌所說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何為“凶禍”?為什麼 系辭所說的“物以群分”,命定就是凶禍呢?“物”在《說文解字》的解釋:“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物”是一切現象,以牛作為大祭 物,天地之間的事數起始於牽牛而祭,所以從牛,讀音為“勿”。舊約《聖經》裏講到完美的牛用於獻祭,《說文解字》裏也說:牛,大牲也,“牲”就是完整的牛、 完美 的祭物。所以,天地之間的事物和數理起始於向神獻祭。這可參證老子道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就是向神獻祭的 草狗。“天地不仁”, 天地之間超越仁愛,以一切現象作為祭物。“物”, 在此是指“剛柔相摩”所產生的一切造化、事物或現象。所謂“事物或現象”,在人來看是眼見為實,然而從道的 國度真相來看,只不過是虛像或假像。“物以群分”,意思就是“事物以朋輩劃分”。剛柔相摩所產生的宇宙萬 物,以人類作為代表,僅僅以事物與意氣相投來劃分或“分門別類”,這就與“像神、類似光、歸總在天國裏”的定向背道而馳,所以災難生 矣,也就必然決定了人 類命運的凶 禍。

綜上所述,《易經:系辭》闡述的“方以類聚”,就是像神、趨光、進入真光,這一方向決定了人類命運的吉祥,所以,一個“方”字,涵蓋 了一切事物的歸屬與核 心價值所在。反之,“物以群分”,一切事物照著表面來劃分,以眼見為實作為方向和目標,結果就是背離生命之光,距離核心價值越來越 遠,這就必然決定了人類 命運的凶禍。

五、趨吉避凶 實現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再來講清楚系辭、乃至全部《易經》的幾個關鍵詞 匯:天、地、尊、卑、乾、坤、剛、柔。

在《易經》裏,“天”是代表充滿生命之光的榮耀天 國,“地”是代表宇宙萬物的地界。“天”的概念充滿現象、又超越現象,宇宙的概念都在現象界。曆來學者都把易經所闡述的“天國、地 界”當作了宇宙概念,所 以就明白不了“天國、地界”的關系,也明白不了人類作為宇宙萬物的代表而產生“天人”的關系。

“尊” 和“卑”都是酒器,但“尊”是讓人舉雙手敬奉 的大鼎,“卑”是只手可攜的淺杯(參見《說文解字》、《通訓定聲》),這個淺杯,要容載從“天”而來的生命之光。古漢語形容聖靈、天 光是用“酒”來表達 的,英文也是用“spirit”表達的,即靈或酒的意思,兩者恰好是不謀而 合。對照系辭(上)第一章第一段,意思是天國比尊鼎,地界比淺杯,如此,乾坤的關系就被確定了。

“乾” 在《說文解字》中是“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 也”。上出也,是天光出現;從乙,表示飛翔;乙物之達也,是飛降萬物的通達。《聖經:四福音書》也如此描述:聖靈降臨,仿佛鴿子降臨 我們。所以,“乾”在 易經的涵義,等同於現代漢語“乾光”。《說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坤”,是地界,是《易經》的卦 象,由土、申會意。就 是說土的位置在於承載日光,“日”在此是象征生命之光。“土”是方位所在,“申”是日中一豎,表示承載生命之光,所以,“坤”在易經 的含義,等同於現代漢 語“坤載”。

《說文解字》剛:強斷也,從刀,岡聲;參證甲骨文。 “剛”,是異化領域的強力了斷,從刀斷網:左邊是網,右邊是 刀,用“刀”將“網”強力了斷。乾光如刀,“網”如“空虛混沌,淵面黑暗(語出《聖經》創世記)”的異化領域,用“乾光之刀”來強力 了斷“空虛混沌,淵面 黑暗”的異化領域。所以,“剛”在《易經》中,是表示乾光的特性,涵義等同於現代漢語“剛健”。《說文解字》柔:木曲直也,從木,矛 聲。“柔”,是可以歸 正的生命扭曲,從木,指從生命之光的倒影而來,可參證甲骨文。原本的木字,就是生命與倒影。所以,“柔”,是表示了坤載的 特性,涵義等同於現代漢語“柔弱”。也因此,系辭說“在天成象”,指成為生命實象;“在地成形”,指成為生命陰影。

《易經》的幾個關鍵詞匯既已考證明白,本文第三章所 引用系辭(上)的這段話語,意思也就完全清楚:

天國比尊鼎,地界比淺杯,乾光坤載就確定了。天國是“彼岸”,是尊貴大鼎,充滿了榮耀的生命之 光。地界是淺杯,宇宙萬物與天國來比,就是小小的淺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裏更是如此比喻:人類“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人類所看為宇宙萬物的 地界,其實在“澄清百千大海”的國度裏,只相當於一個小小水泡體而已。地界就是“土”的方位所在,宇宙萬物的意義就是承載生命之光。把天國比作尊鼎,把地界比作淺杯,乾光坤載的概念就確 定不會混淆了。

卑微即淺杯,高尚即尊鼎,如此陳列,孰貴重、孰輕賤就擺明了。運動靜止有常規,剛健柔弱就分清 楚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個就叫運動。天行健,即生命之光照耀不息,人類的意義,即在於承載這光。君子“方以類聚”,也就 可自強不息。當我們靜 下心來,成為清心的人,那時就會見神、承載光,生命扭曲之柔弱也就可以歸正了(參證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如此這般的運動、靜止有常 規,剛健柔弱自然是分 明了斷矣。

本文試運 用“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的聖經翻譯技術,把系辭(上)的原文這段話以現代漢語表達出來,力求使現代中國人都能鑒賞:“天國比尊鼎,地界比淺杯,乾光坤載就確定了。卑微高尚一經陳列, 貴重輕賤就擺明了。運動靜止有常規,剛健柔弱就分清楚了。方向以類似歸聚,現象以朋輩劃分,吉祥凶禍就產生了。在天國成實象,在地界 成形態,演變造化就顯 現了。”

如今,我們既已明白了人類所以吉祥、所以凶禍,也就 會明白了人類“吉凶已定”的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完全應該趨吉避凶,因為知道了什麼是“吉”可以去靠攏,什麼是“凶”可以去規 避,由此來確定生命之 光的宗旨和目標,實現關乎人類命運的核心價值。

六、東西方文 化存在著本質一致的核心價值觀

通過“經文辯讀”方法,我們清楚明白了人類命運“吉 祥”的精准涵義,即核心價值所在,並且更加清楚地發現東西方文化一脈相承,都是在啟示以人類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像神、趨光,歸總在真 光裏”。《聖經》作為 西方文化的源頭,明確指出了萬事萬物都有其價值所在,都有待歸入榮耀真光,如創世記第一章所說“各從其類”,如羅馬書八章19-23節所說“被造之物 都在熱切等候神眾子的顯現,因為被造之物服事於虛妄,並 非自取,而是注定了要期待,也就是被造之物終究會脫離轄制和敗壞,歸於神兒女的自由和榮耀”,這些與東方文化所指“方以類聚”的核心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都是 從不同角度來揭示內容一致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我們懂得了人類命運的真道,就可以只在吉祥裏面,遠 避凶禍,實現在生命之光裏的全然自由。當我們向著光明而堅持祈禱鍛煉,一切事物都將有益於造就人類。然而黑暗臨到、既社會的大環境是 “物以群分”、背道而 馳的,那些趨吉避凶的“君子”們又將如何“窮則獨善己身”呢?所以“辯證”來看:一方面,我們向著光明奔放,唯有“元亨利貞”,也就 是元本領悟才利於求得 正道;另一方面,這是在我們人類不能,但在光明本體,就是在神“凡事都能”。

回顧人類曆史與個人經曆,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能徹悟: 神一直在引領人類走向光明。面對黑暗,“君子”不是揭露黑暗,而是傳揚光明、傳承大愛。當我們向著光明,去認知光明了,我們就會發現 他人乃至社會的“黑 暗”只是木屑,而自身不能“清心得以見神”,那才是可怕的梁木!老子在道篇第二十章說,“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假如有眼不見真光的梁木不去掉,人類總在死亡的蔭影、既黑暗裏 面!唯有這梁木被去掉,黑暗才無可奈何我們,那時,黑暗還會在哪裏呢?

《聖經》提到的伊甸園,本是人生樂園,但不是自由樂 園。因為那是“天地”的臨界狀態,這個狀態有奔向天國光明的定向,又有背道而馳的誘惑。那惡者、既魔鬼總想勾引人類進入死蔭迷途,也 就是我們如今眼見為實 的現象世界。所以伊甸園就是向人類揭示了永恒生命不在於悅人眼目、能夠揭露黑暗,這只會被黑暗所吞沒;關鍵在於回到臨界,並 且勝過臨界。那麼,我們如何才 能勝過“臨界”、得享永恒生命呢?《聖經》指出“人按著神的形象造就”,而神的形象就是真光!約翰福音一章6-10節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 他可以信。他不是那 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約翰福音十二章 35-36又說:“耶穌對他 們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應當趁著有光, 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 光明之子”。

可見,東西方文化全然一致的核心價值,以及本文所講 的,都在於甲骨文的“光”字,就是生命吉祥的定向所在。人類在祈禱中,進入這狀態,稱之為。 這是人類按著神的真光樣式來發現的。方以類聚,所謂“人類”,就是承載上頭之光的這般狀態。在馬太福音六章22-23節,耶穌說: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 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耶穌告訴我們的“瞭亮”,原文指 “正”與“純正”,人 類祈禱的心靈窗戶成為純正了,就能全身光明。所以,人類的核心價值在於如“正”字刻寫的“止於一”,也就是向著真光專心致志、聚精會 神、一以貫之,直到歸 總在真光裏的全然光明。

現在我們明白了,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就的。我們心向 神往,向著“神就是真光”直奔,以致聚精會神,那就將沉浸在神的大愛裏面,而成就人生價值。所以耶穌就告訴我們,人要趁著有光行在光 裏,而現在這個機會, 是不多的時間,要抓住時間住進在光裏。我們始於光、終於光,與光合而為一,這個就是人類文化的內涵、是永恒生命既人類的核心價值。

從中華文化經典《易經》到西方文化經典《聖經》,那樣博大精深的內涵,如果用羅馬書作者保羅的話來歸納總結,也就是三個字:“信、 望、愛”,意思指人類的 共同命運、人類生命的永恒價值,就是“心領神會、專心仰望,住進在大愛裏”。這和《易經:系辭》“方以類聚”所表述的吉祥全然一致, 都是指向文明之光的核 心價值觀。如今這個核心價值觀是時候不在中國“大道隱沒”了,要讓人人都能認識這決定人類命運吉祥的生命之光,使窮人和富人都得著一致的目標和共同期望,即成為真理和光明之子。如此,中國幸甚!中國的自由、強大和榮 耀將是不可侵犯、再不改變,因為這乃是人人都有指望的、以文明興盛引導世界潮流的偉大國度。

七、核心價值觀研究的初步成果與搭建課題研究平臺的合作模式

多少年來,國內有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投入了龐大的人力、財力和 物力,搭建了很好的科研平臺來研究東西方文化這一關乎人類共同命運與永恒價值的重大課題,但至今仍不能找到確實可行的道路、真 理和生命。究其原因是研究的 方向不對,對中西文化內涵的宗旨和目標不能理解和領會,也就找不到核心價值的所在,以致現在正如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 也,天下莫之能知也、莫 之能行也”。

筆者對於上述重大課題進行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已經初步完成了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經》研究成果(知識產權)。正如前文《“經文辯讀”的創新方 式與人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研究》(詳見普世社會科學網推薦特區,(http://www.pacilution.com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67)所表達的,通過“經文辯讀”的研究方式,完全可以證實東西方文化 的核心價值是一脈相承 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為世界所共享的、決定人類共同命運的核心價值觀。

然而,古往今來關乎人類命運的文明傳承,都是由集體,而非一己之 力能完成的,因為這中間的工作量實在太龐大了。例如《易經》是從伏羲到文王,再到孔子團隊,通過不同時段來完成這個文明傳承的。《聖 經》的七十士譯本,是 古羅馬帝國時期由國家級的力量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精准翻譯來完成的。再如鳩摩羅什翻譯《佛經》,他有六百多位頂尖助手,也是由國家級財 力、物力支持而得以圓 滿完成的。所有這些文明能傳承至今,都是由團隊通力打造而成的。

今天,我們研究這樣重要的課題,也需要團隊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作研究保障。為此,筆者決心向國家和社會報告上 述關乎人類命運的部分研究成果,並向國家和社會呼籲有償轉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老子《道德經》研究成果(知識產權):一是籌集資金, 保障精力、人力來繼續 完成《易經》、《聖經》和《佛經》等重要經典的集文化之大成的研究工作;二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國家、政府機構、學界和科研院所等單 位的必要重視,力爭在 客觀研究、不涉及政治與宗教爭端的基礎上,與相關單位一起搭建良好的合作研究平臺,打造國際先進的研究團隊,集“國力”和眾人智慧來 整理、完善該成果,共 同完成這一文明之光,即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工作。

祈願中國成為文明意義上崛起的和平大國、和平強國,使中華民族和世界人類能夠實現共同的繁榮昌盛!

回复邮件:[email protected]

抄送 [email protected]

受林先生委托代为发表,本人参与该文部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