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安心等放榜、一定有出路?文憑試放榜前的困惑  

           

新學制由推行、教學到考試,中學文憑都受到家長及同學的關注,近日一連出席幾個由教育局、升學機構及傳媒所舉辦的升學講座及展覽,越懷疑教育局一直強調文憑試考生擁有的多元出路,究竟局方是在向考生派定心丸,還是在轉移考生的擔心。面對放榜,考生最擔心能否繼續升學,大學是大部份考生的首選、也是家長的期望,但反觀今年升學輔導機構的定位,相信這個最強後盾,面對放榜壓力也不比考生感到輕鬆。

「3322+2」的迷思
經過一系列的宣傳之後,相信大部份考生都清楚,從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聯招)報讀政府資助的學士課程的基本要求為3322+2,即四科必修科及加上一科選修科成績達2級,若果考生有就自己能否入讀大學做過研究,會發覺今年的考生人數增加,而聯招的學位也只有略為增加,競爭不比往年少之餘,更有可能比過往困難,因為隨著文憑試以水平參照的模式進行評核,分數定會比以往的常模參照有分別,早有機構已經預計文憑試有為數不少分數差距不大的中游考生,將在這個情況下舉步為艱。不少過分樂觀的考生,更希望以「3322+2」得到聯招學位,其實不少院校早已訂明收生的要求選修科達3級,甚至需要修讀兩科選修科。

真的有助升學嗎?
新高中學制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年期到三三四之外,一系列加強學生能力的措施,包括給予考生選修乙類的應用學習科目、丙類的其他語言等,若細心了解聯招學位課程的收生要求,大部份的院校都只會視乙類科目為額外的輔助資料,因此雖然教育局提供一些實用性科目供同學選修,但難以令人相信在同學完成應用學習科後,在升學時能得到和甲類科目相似的學術水平,並得到大專院校的認受,無助他們未來升學,反而因為考生選修了應用學習科目而減少選修甲類科目,而導致他們與大學無望。除此之外,新學制要求考生進行「校本評核」、要求學生建立個人的「學生學習概覽」,在學習的過程為同學和老師已帶來不少「樂趣」,更令本來已經緊湊的學習時間需要騰出時間滿足新學制的要求,早已導致不少學生和老師怨聲載道,當他們知道自己辛苦的成果,只會成為升學時的「額外參考」,相信同學會寧願花多點時間在教科書上,而不是在網上邀請朋友填問卷,最理想的學習,還需要平衡學習過程和能否應用於未來學生的發展上。

工具多了,頭痛也多了
為了支援文憑試考生,雖然教育局推出了多項升學工具,包括「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iPASS)、「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及「e導航手機程式(e-navigator)」方便考生了解專上學位課程、自資學位等資料,但工具越多,得出的問題也越多,例如由於「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雖然可以查閱不同的課程,卻令考生困惑報讀哪個課程,甚至有考生同時申請多個「水泡」,出路太多是否好事?另外,平台只作為考生統一報讀課程,與此同時院校又繼續接受以其他方式報名,導致不少學生質疑平台的作用,而且繳交報名費的方法又因不同院校的政策出現不同的途徑,這樣的安排,實在令考生更為混亂。

欠缺參考,輔導機構也頭痕
在文憑試進行前後,不少輔導機構都就今屆文憑試考生的成績、入大學的機會搶先預言,甚至研究文憑試成績與高考成績的差距,以求讓老師協助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升學抉擇時有更多的參考,雖然大家都清楚文憑試的成績不能與高考直接對比,因為那是從評分的方法,考核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這也是考生最擔心的問題,殘酷的現實是,大家對於文憑試的結果仍然是未知之數,除了考評局及教育局之外,坊間的輔導機構、教師協會都沒有一個確實可以回應考生的一套方法和答案,眾觀坊間提供升學輔導的非政府機構,都巧立名目的推出「職志輔導」、「生涯規劃」作為對文憑試升學的輔導方針,是因為過去一直沿用的計分方法,對輔導機構而言完全失效,過去他們仍可以憑藉收生要求的公式,可以推算和去年的中位數或四分三位數的考生成績作對比。而早前有升學輔導的人士表示,各大專院校已經設計了不少公式,將有助考生計算自己在不同院校所得的分數,但考生計算之後,根本無助升學,因為他們不知自己的分數,在全港考生的排名。

心水清的話,你還能聽到坊間輔導機構的負責人,在講座的時候用字越來越小心,講者所用的字眼含糊,包括「推算」、「估計」,甚至只作參考之用,是否代表升學輔導機構也未能掌握文憑試的升學實際情況。甚至連過去用大幅版面列明收生要求的放榜指南,都因為未能就升學的成績進行參照,若放榜指南只提及放榜日程、過來人分享等資料的話,無疑參考價值大失,對考生來說,更是搔不著癢處。至於大學本身,現階段仍然未有一套清晰的收生準則,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今年文憑試的考生成績水平,又如何定立收生的標準和準則呢?

最後,從考生最強支援的升學輔導機構也感到力不從心,考生、家長和學校一定更加擔心。教育局不斷強調文憑試考生的多元出路,從其升學輔導手冊得知,可供文憑試及高考考生申請的自資和政府資助學位及副學位課程約共有七萬多個,也就是說今年報考文憑試的七萬的學生,需要與其他考生競爭。因此教育局的「多元出路」概念,還包括二萬多個新毅進及文憑課程,二萬多個職業訓練。我認為升學,就是以同學的成績,盡力給予他們升讀高一級學歷的機會,要知道一但投身其他升學出路,或者只令他們的大學夢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