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愛.別讓我走

廣告導演出身的麥克羅曼諾(Mark Romanek)將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2005年出版的經典小說《愛.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搬上銀幕。《愛.別讓我走》是那種光看片名就經已吸引我的電影。一個關於複製人的故事,卻絲毫沾不上科幻的冷峻,反而帶出濃厚的文藝氣息;不只「談」戀愛,更道出人生種種。

沒有激烈的愛情故事,擺脫了荷里活商業片的味道,暗暗道出電影的本義。何需每齣戲都連場官能刺激?現代人甫出門已被迫接收連番官能刺激:多不勝數的宣傳廣告、推陳出新的消費商品、大都市的繁華喧鬧、千奇百怪的衣著配搭、難以想像的言行舉止,比比皆是。大概我們的官能都已疲憊不堪,唯有「靜」下來,方能讓頭腦清晰,尋回人類最原始的感覺。《愛.別讓我走》光以情節淡然的說故事,足以讓人沉思,沒有半點兒激動,良久,思緒沉澱,情感才如泉湧,浮想萬千。

複製人情何以堪

主角凱西(Carey Mulligan)與露芙(Keira Knightley),在海爾森寄宿學校內一同成長,一同戀上了青梅竹馬的男生湯米(Andrew Garfield)。面對已被預設的人生,愛情與友情,何去何從?本來平凡的三角戀,正因與凡塵俗世凡無異,才突顯了複製人也有情有慾有求有掙扎。除了愛情,電影更表達深層的矛盾:學校與社會、靈與慾、進與退、是與非、真與幻、生與死。

海爾森寄宿學校除卻神秘感外,與一般學校無異,讓人讀書識字、學習藝術、參與運動,唯學懂的一切似乎跟現實毫無關係。主角們離開象牙塔後,面對可怕的現實,茫然若失,特別是他們走到碼頭的一幕,仿似沒有盡頭,前路一片迷濛,一如人生。

有一幕印象尤其深刻,複製人在學校起床後,排列整齊,一個接一個地拿取一瓶一瓶的鮮奶,像機械般準確無誤,正好與複製人的情感形成強烈的對比。面對不能逆轉的命運,他們逃不出器官捐獻計劃,也如人們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唯一希望抓緊摯愛,安然渡過將降臨的無盡恐懼。徨恐正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在迷惑的愛情裡,露芙「先下手為強」,終未開花結果,唯走到生命盡頭,方才千方百計想補償。

生命本無奈

片中擱在沙灘而非在海中的船,恰好象徵人生的無奈。有時,無論我們多努力在生命的航線上行駛,儘管我們知道方向,費勁地畫出自己的軌跡亦徒然,我們總不能把沙變為水。三人之中,湯米是對改變命運存最大希望的一個,他不顧一切直奔往那艘船,並一直儲著畫下來的畫,就是最好的證據。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凱西與湯米在生死離別之際,認清最愛,圖改變命運,終落空。湯米只在歸途中,啕嚎大哭,對生命的無奈遠遠超出個人的力量發出哀鳴。

完全生命.成就大愛.價值所在

電影中一再用 “complete”一字,其一是指複製人完成每一次的器官捐獻,另一方面亦指當複製人捱不過一次又一次的捐獻,他們會希望別人協助「完成」生命,賦予尊嚴地死去。其實“complete”背後正正回到起點:複製人的生命之所以為之“complete”,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意義就是器官捐獻。製片亦巧妙地運用色調,醫院內冷冰冰的色調浮現出生離死別的恐懼,反襯出愛及人性的光輝。

劇終,凱西滿眶淚水,望著無際田野說 “What I’m not sure about is whether our lives have been so different from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we save. We all complete.” 說明了每一類人都有存在的價值,所有人都是完全的。“And none of us really understand what we’ve lived through. Or feel we’ve had enough time.”正好提醒我們:沒有人真正了解到自己所渡過的一生,並且覺得自己已活夠。

只活一次

複製人的意念,正代表人性的「貪」。自古以來,人們就煉仙丹,求永生,戀凡塵。以有涯逐無涯,殆矣。人從誕下來就有生存權利,但渺小如我們,能控制命運嗎?逆天而行,終自食其果。電影更帶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是為別人,還是為自己而活?如果複製人祇是原形的影子,為器官捐獻而活;那麼你又是誰的影子,為誰而活?畢竟,你我只能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