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批判已死, 通識何為? 教育何存?

...今回的教改諮詢文件中「通識教育」部分,開宗之處乃至貫穿全章都是「批判思考」一詞,一夕之間令我們社會裏「太批判了」之貶詞 (指摘對方淨批評無建設唔識溝通) 一舉登上「正面」舞台,成為人人要追尋的價值。...

其實,不論是十八世紀康德 (I . Kant)所建立的批判哲學或是廿世紀法蘭克福的「批判學派」,都不會將知識視為「個人知識」。再者,兩者之「批判」也從不是一套技術,而是對知識建構作出整全的鑑別與省察---不論是康德對倫理學中的功利論及知識論中的經驗主義之回應,或「批判學派」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工具理性的檢討,也是如此。這裏預設了知識是社群性的活動與追尋,也是不言而喻的。

反之,在香港卻有一個以李天命為代表人物的「批判思考傳統」---即將非社會化和技術化的辯論隊式的語理分析視為批判思考的核心。這種取向對議題之真假,本就可以漠不關心,辯輸辯贏才是「批判」的最終關注,但決定孰輸孰贏背後的權力---包括文化權力---差異卻通通視而不見。所以,此類批判才華最適合進入官僚架構做AO、EO,或為當今大公司做公關、辯士---如在解釋裁員有理、減薪合適的場合中,一顯身手。這次在教改文件中重點提出的「批判思考」可說是繼承了這個港式的所謂批判傳統;其實是在抬舉「批判」的旗幟下,實質正式謀殺了「批判」作為系統性反省知識、社會、人生的視覺,至少是將真正的批判,隔離到學校教育之外。...

---明報世紀版文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