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媒體、民主與社運

今週,獨媒一行四人應邀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參與「亞洲中文新媒體研討會:新媒體對民主、社運及新聞行業的影響與衝擊」,主辦單位是 Malaysiakini.com。

記得第一次接觸 Malaysiakini 的創辦人 Steve Gan 是在零五年,當時他在香港的國際特赦亞洲分會介紹馬來西亞的人權與媒體狀況。零五年底,獨媒借世貿部長級會議,也請他們來香港參加「新媒體與社會改革」的會議。當時,他們剛開始了Malaysiakini 的中文版──「當今大馬」。

Malaysiakini

零六年,Malaysiakini 的團隊大概有廿多人,現在已增加至七十多人,網站有中、英、馬來文和印地語版本。除了傳統的編採外,還有公民記者社區新聞培訓中心、多媒體製作部、技術發展與推廣的部門。最近,他們正準備一個新項目,叫 Kini.TV的互動電視,讓讀者可以在家裡的高清電視,收看他們的視頻和網頁。

目前,Malaysiakini 的收入,有一半來自英文網站的訂戶,另外一半靠申請基金和廣告。而根據 Alexa 的排名,Malaysiakini 的流量已超越星洲報系,成為本地網站的第一位。

從某個角度來說,Malaysiakini 已經是網上的主流媒體,然而,組織者卻不斷強調自己是獨立/公民媒體。事實上,這次會議是在沒有「傳統新聞專業」、「客觀中立」的包袱下,大談新媒體、社運和民主的關係,而與會的新舊媒體工作者,均或多或少地介入和推進了社會事件,並以此為己任。

媒體與社運

在馬來西亞,自從 Malaysiakini 和《獨立新聞在線》打開了網上的言論空間,並主動挖掘社會議題後,反對黨派在2008大選力挫執政黨,敞開了新的政治格局。

在中國大陸,傳統媒體工作者與新媒體個體圍觀傳送者協力,透過輿論,改變了一些社會事件如「安元鼎」和「宜黃自焚案」的軌跡。

台灣與香港的獨立媒體,則透過民間報導、社會性媒體(如FACEBOOK)的動員、與傳統媒體互動,製造社會議題,推動改變。

不一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不一樣的實踐模式,但目標卻出奇地一致:大家都希望透過資訊改變社會,培養主動探索社會問題、有實踐能力的公民。

獨立與民間

純商業性的主流媒體,在拓展業務時,考慮的是開拓消費者市場,賺取更大的利益和回報;在運動中跑出來的媒體,它除了考慮如何持續地發展,更是如何維持獨立性和民間的定位。

有些馬來西亞運動圈的朋友,帶點擔心的問我如何看 Malaysiakini 的商業化?我回答說,如果我是本地運動圈子的人,我也會很擔心,畢竟它是由社會運動的支持下成長的媒體;但作為一個外人,我覺得它的主流化大概是一個策略性的定位,把媒體的光譜拉闊。

一直以來,在馬來西亞,媒體都是被執政黨及其盟友所壟斷,沒有中間和反對的媒體,Malaysiakini走入主流的選擇,也可以製做空間給其他更有社運取向的媒體發展。

雖然 Malaysiakini 走向主流,但它的組織者非常清楚要在組織的層面上,保持它的獨立性與進步性,譬如說,《當今天馬》的主編楊凱斌就希望進行組織的產權改革,把 Malaysiakini 的私人股份變成信託基金,使員工能參與機構的決策,來確保它不會由商業利益主導決策。此外,Malaysiakini 又發展社區為基礎的公民記者計劃,增加網站的社會新聞內容,並建立一個另類的新聞培訓路徑。(下圖為《當今大馬》五周年暨為原住民紀錄片經費籌款晚會)

這次訪問 Malaysiakini 令我想起南韓的 Ohmynews! 幾年前,Ohmynews! 曾經是亞洲的龍頭公民媒體,它是因為民主黨派的勝利而興起,同時亦隨著李明博的勝利而衰落,中間它曾希望以商業模式來運作,甚至在 Softbank 的支持下要進軍日本市場,然而讀者和支持者卻慢慢流失到其他公民平台。去年,Ohmynews! 宣佈放棄商業模式,希望支持者捐款支持,但這個轉向有點來得太遲。

新媒體的經營

當網上的新聞資源隨手可得,正如 Knight foundation 的研究員 Ross Settles 所說,網上媒體的經營模式只有三個模式:(一)商業模式:靠擊點量來爭取廣告,但要維持新聞機構的運作,每天要有上億的訪問量才能有足夠的廣告。(二)科技主導的雲模式:靠雲端技術傳遞的社交新聞媒體,進一步打破消費與生產,但這類媒體難以經營公共論述,因為它是一個就著個人興趣和網絡製造和收集資訊,很容易形成回音室 (echo chamber)的效應。(三)社群模式,靠社群支持的小型、具針對性的媒體,如台灣的苦勞網與香港的獨媒。

三種模式並不是非此即彼,商業模式不是唯一的選擇,我們更可以說,純商業的模式是一個危險的選擇,因為網上廣告的壟斷性比紙媒更甚。Ohmynews! 和 Malaysiakini 的發展,均始於政治改革為凝聚力的「社群模式」,前者從「社群」走向商業,後者正在摸著石頭過河,探索一條獨立公共媒體的出路。

摸著石頭過河的運動集體

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面對不同的社會脈絡,但都是亞洲區內媒體運動的實踐社群,大家不單利用媒體推動社會改革,培養有內涵關注社會的公民主體,更在尋找「獨立」、「公共」、「民間」媒體的運作和經營模式,在過程中於華語世界,營造跨地域的基進文化。

我們期待未來與這個跨地域的社群,會有更具體的合作計劃,進一步推動這場媒體運動。

《當今大馬》的會議詳細報導:

新媒體永續經營
五周年籌款暨巴貢原住民新聞計劃籌款
媒體與社運
新媒體信託經營模式
跨國議題合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