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週記:「你重要,但有沒有新的切入點?」──淺談今天主流媒體性格

前兩天,一個學生很興奮說,「琴晚樓下爆炸,我馬上跑落去。」我本來以為他要逃生,原來,他是在做「採訪寫作」課堂的作業,「平常寫的都是活動稿,好悶,難得有突發事件。」這個學生很有心,採訪也交了給老師,成績還不錯。然而,如果他在主流媒體工作,可能就不會那麼順利,為什麼?起碼,大部分主流媒體的採訪工作都是被安排的,記者被分派任務,即使主動去挖新聞,但編輯/採訪主任/總編輯還是會評估社會「大趨勢」、讀者趣味、廣告商口味,才決定採用或不採用這一則新聞。這就是今天主流傳媒的生態。

舉個例子,最近開始被關注的「全民退休保障」議題,也曾多番在主流媒體碰釘。稍早,全民退休保障的幹事打電話給某一報章副刊的編輯,商量是否可以刊出一期專題來討論全民退休的問題。結果,這位編輯的回應是:「有沒有什麼新的切入點?新的角度?」這個回答,讓人瞠目。在香港,全民退保是一個爭取了至少十多年的保障制度,一天革命還沒有成功,一天還在繼續,會有什麼新角度?難道還要上演一套「身患重病的老婆婆被不孝子趕出街,睡街頭撿紙皮,最後暈死告終」的悲劇,要有這樣的新聞出現,才是「新角度」嗎?又或是,要特首或財政司長宣佈展開全民退休保障的諮詢,才是「新切入點」嗎?在強積金徒具形式,人口老化問題又日漸加劇的情況下,愈早推行「pay as you go」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不僅為長遠計,也為當下的老人家解決燃眉急。然而,編輯卻要民間組織去構想新角度和新切入點,讓人費解!雖然,如何更能吸引讀者關注,也是媒體的責任,但對於一個如此重大的社會議題,去尋找新切入點的工作,不是記者和編輯做的嗎?什麼時候成為民間團體的責任?!而且,媒體為什麼要跟著輿論走,跟著政府政策走,而不是將一些未被注意但重要的問題導引出來,激起公眾討論和參與呢!

還有一個例子。上週日,四月十日,一群愛護動物人士在太子集合,遊行到長沙灣漁護署總部,爭取政府早日實行「絕育放回計劃(TNVR)」,主辦團體還要求立法會議員在四月十三日的財政預算案表決會上,向由李華明提出的「削減人道毀滅預算案動議」投贊成票,以免每年有上萬隻動物被所謂的「人道毀滅」結束生命。這筆只有一百三十萬的預算,卻是操控上萬隻狗貓牛羊豬的生命,是什麼樣的道理!一位網友還很天真地在網上留言:「大家看看有哪一份報章媒體不報,我們就罷買罷看它。」結果,根本沒有一家媒體報導。為什麼?一位記者私下說了兩個原因:一)今年遊行人數比去年少(去年七百今年一百);二)當天遊行新聞太多。講來講去,都不是遊行人士的訴求重不重要的問題,而是這則新聞是否是當下熱門話題,以及有沒有人瞓街阻馬路的問題。

反高鐵運動之後,陳浩倫製作一紀錄片「反高鐵運動之傳媒透視」,反思主流媒體在事件中的角色。影片中,《蘋果日報》記者張嘉雯坦言,報社本來對這種新聞是沒有興趣的,後來之所以會大篇幅報導,「是被群眾帶著走的」。事件大如反高鐵,原來主流媒體編輯部的觸覺還是如此遲鈍;思維,還是如此傭懶。

這些被主流媒體輕忽的重要議題,只能在新媒體尋找發聲空間,像提倡全民退保和保護動物的團體及人士,近日先後把相關文章貼在獨媒網站,雖然點擊率依然不高,但起碼是一個開放的媒介平台,有助資訊和思想傳播。相信不久,當這些議題成為社會公眾討論焦點的時候,主流媒體又會跟著走;後知後覺,不求獨家,但求不「獨漏」,已經成了今天主流媒體的主要性格。

相關內容:

1. 全民退保
2. 削減人道毀滅預算案動議被否決
3. 「反高鐵運動之傳媒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