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有所養,只爭朝夕: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政府剛公佈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便是重申人口老化日益嚴重的問題。如何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政策規劃及制訂是少不免的。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已持續多年向政府倡議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以解決人口老化趨勢下長者貧窮日益嚴重的問題;不過,曾蔭權政府歷年的回應只有「全民退休保障未有社會共識」,「現時三條支柱可持續」等等。過去,曾蔭權曾就三條支柱提出改善建議,卻惹來社會強烈非議,例如:2006年及2009年討論提升強積金供款上限、2008年將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財政預算案建議注資6000元到強積金戶口等。此等行為不但沒有改善香港的長者貧窮狀況,反而浪費整整七年時間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行政長官選舉期間,全民退休保障是其中一個焦點討論的課題:唐英年建議三千元的長者津貼;梁振英只建議二千元特惠生果金;何俊仁則支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不過,選舉過程中因候選人互揭黑材料,結果有關議題失去一個討論的機會。眾所周知,現時凡是長者年滿70歲便可憑身份証申領,而年滿65歲長者則需透過入息及資產審查可領取生果金;此外,貧困長者亦可透過資產審查申領綜援。然而,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最終「以不變應萬變」,建議新增只向通過資產入息審查的長者發放2,200元的「特惠生果金」,並以「資源應給予最有需要的人」為推行的理由;但他對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的立場則未夠堅定。筆者一直想不通,在多重審查的制度下再增設新的審查制度,究竟對解決長者貧窮問題有多大成效呢?

經濟審查的保障制度製造老人貧窮

過去社會批評隨收隨支及全民性的退休保障制度均是流於片面的。有右翼經濟學者指出,隨收隨支方式本身是中性的,「隨收隨支」亦是政府過去繳付公共債務的主要方式,例如教育,官員的薪酬等,只要有足夠規劃便沒有問題。就全民性而言,有意見贊成設立全民性的養老金制度可照顧所有長者的基本生活;亦有意見認為資源應給予最有需要的人。在理念上,現時長者綜援正以這原則協助「有需要的長者」,因此稍為超出經濟審查線的人便不合資格了。事實上,當制度以資源給予最有需要的人,並以嚴苛的審查制度作為門檻,長者往往不願接受,或要求子女簽所謂的「衰仔紙」等,能夠協助貧窮長者或減少貧窮長者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筆者關心審查或申報制度只會令社會集中討論「誰有誰無」的分水嶺(paradox)之中,不但未能促進社會和諧,更進一步分化社會,令有需要的人成為輸家。

全民退休保障不容再拖

資源給予最有需要的政策理念下,過去二十年香港長者貧窮率一直維持至甚高水平。根據社聯的調查,本港的老人貧窮率在2011年達33.4%,相反,推行全民性及免經濟審查的養老金制度的紐西蘭,老人貧窮率只得1.5%。根據其他推行全民養老金制度的國家資料顯示,那些設有經濟審查的養老金制度的國家,成效與香港一樣;除了行政成本高之外,審查制度更導致標籤效應 (Social Stigma),使生活艱難的長者亦害怕被社會歧視而對援助卻步,因此不能有效減少貧富差距。因此,新一屆政府繼續原用這套「舊思維」以迎接人口老化帶來嚴峻的長者貧窮問題,將無法突破以至解決問題的。在人口老化趨勢下,聯席預計將來不但出現更多貧困長者,屆時將會相繼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到時不是加稅便是以行政措施控制申領人數或支出金額,結果就是:貧窮長者繼續過著貧窮的生活。由此觀之,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不容再拖,解決長者貧窮問題刻不容緩。因此,下屆政府上任必須盡快設立專責部門,諮詢公眾就方案達成共識,並在任內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