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食嘢一族

前言:

以下內容,真人真事,無花無假。

話說一中產家庭,每天要到不同的地方買菜--三歲囡囡吃的食物,包括鮮菜肉魚,為了確保食物安全及質素,通通交由母親親自主理。

據了解,這些食物,主要來自「超級城市」或「三六零」,並附有有機認證。

與此同時,為了減省食物開支,夫妻二人的餸菜一概由父親負責。

每天放工,男主人便要趕在佳寶關閘前買好所需食材...

正文:

記者陳曉蕾的香港正菜,是我近期最愛瀏覽的網誌。

當中,我尤其喜愛他替<飲食男女>雜誌寫的「香港有農業」專欄。

而在芸芸眾多文章之中,我最有印象的就是高鐵撞瓜(上)、高鐵撞瓜(下)那兩篇。

故事內容很簡單,大致就是傻傻的農夫阿徐,被漁農署職員遊說參與新種蜜瓜種植實驗計劃,並憑自己努力成為香港種瓜達人。殊不知,高鐵一到,平日稱兄道弟一起拍照的官員紛紛變臉,只願意以賤價回購他的心血。(有關回購價錢問題請閱(轉貼)朱凱迪:菜園村 Q&A)

正當我在替這個「傻瓜」憤憤不平之際,怎料我竟又在今期<飲食男女>「本地南瓜值千金!」一文中再次看見阿徐的名字。

原來今年漁護署舉行了首屆本地南瓜節,而在天氣突變的情況下,全港只有兩位農夫可以完成任務。

阿徐就是其中一位。

為了種好南瓜,他自建果棚、親手授粉、還替每個小南瓜上網袋。「閒時,要開收音機給南瓜聽音樂,有音頻震動,南瓜才會長得大,長得快。」

12月,當其他農夫的南瓜通通失收之際,他的南瓜依然圓圓胖胖。「漁護署特別打電話給他,千叮萬囑要把南瓜留在展覽中出售。」

好一個「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現代版本。

最令人氣餒的是,這批南瓜是阿徐農場的最後一批作物。

高鐵工程的開工日期,是一月三日。

「泥土對農夫最重要,每塊土地的性質都不一樣,適合種什麼,需要多少水分,需要施哪些肥,不知道花了多少汗水才可摸索出來。難道可以把這心機一併賠給我?」

看見阿徐娓娓道來,我只感到憤怒。

後記:

You are what you eat,我曾經在此大聲疾呼!

事實上,香港仍有不少如前言所述的中產家庭,願意每天花費大筆金錢於購買優質食材。

到底是誰令我們不能吃到新鮮又無害的本地食物?是誰在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難道我們香港人又要靠那個視員工和海洋生態為無物的人一年又一年的購入「日本一」,以證明我們的食家身份?

後後記:

放假期間,看了星期日播放的「和味蘇」之首集,曾經寄予厚望。

除了周兆祥和盧冠廷外,竟然看見蘇玉華在片首扮演「女子鉚釘工」Rosie the Riveter

File:We Can Do It!.jpg

「香港的電視飲食節目終於可以擺脫豪食奢食的歪風了。」我曾經天真地想。

殊不知,幾集過後,才發現原本一切都離不開奇觀式的即時消費。

我想,要作出改變,我們還是應該靠自己。

原文(含相關連結)
http://tommyjonk.xanga.com/738818988/%E9%A3%9F%E5%98%A2%E4%B8%80%E6%97%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