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塘風物誌書評

由區議會製作,經歷差不多三年多的觀塘風物誌終於面世,有興趣的朋友可在下址下載︰
http://www.kwuntong.org.hk/tc_ktbook.htm
相比其他地區,觀塘一直缺乏官方的歷史,風物誌正能填補這空隙,之前地區的發展只散落在觀塘街坊社利會或觀塘民聯會等組織的文件和宣傳刊物之上。
官方色彩雖然濃厚,但風物誌乃能從教育、交通、規劃、民間組織、娛樂、經濟等多角度審視觀塘的過去。有趣的是編者,頗花心思在小節之上,如︰藍田、觀塘的名字的由來,官塘抗日英雄劉黑仔的小故事,一洗過往官樣文件的呆版,可惜是對比較缺乏對觀塘發展的仔細分析,只流於各說各話。究竟潮州、客家人在觀塘扮演甚麼角色呢?只是守望相助的睦鄰嗎?從族群建立的網絡,如何形塑我們處身的空間呢?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再發掘下去。

對於昔日生活,從早期手藝工業的採石、曬鹽、到工業時代,徒置區和木屋怎樣配合過去造船,輕工業等發展,風物誌都娓娓道來。如想更多認識更多工業發展,一定不可錯過”楊孫西、林衍輝、周振基”的訪問;想知道不同社團的發展,就可細閱王霖、侯瑞培的訪問;鯉魚門的故事可見葉志遠、葉栢強的訪問。

相對過去,今天和將來的展望則須要補充,走過農業、工業的發展,在書中隱若告訴我們,今天的觀塘,難再是守望相助、團結和睦的社區。經濟的轉型下,大型商場落成持起彼落,觀塘繼承工業的餘暉,脫變珠三角工業後勤和服務業的中心。經濟,或者更直接的是資本,可以隨時的轉變,主導地方的生成,可是書中歌頌那些和衷共濟的新移民(由六十年代到今天來港),他們所持守的價值已蕩然無存,無存因為這社會價值不能轉化成推動經濟的力量。這種對昔日的鄉愁懷念,永遠是美好,今天的盂蘭節、茶果嶺、甚至鯉魚門,面對重建、改造的壓力。如何協調新舊的矛盾,找回昔日社會宰制下的民間存活空間,如書中的馮錦全以小巴司機的遮民經驗出發,欣賞往日街頭夜市、大陸醫生(無牌但價廉)角度,考慮生活經驗,多於合法與否的態度再看看自己的社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