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邁向市區更新3.0或,東亞寮仔部大會

作者︰洛謀、袁智仁 社區文化關注成員

筆者參加了去年12 月由市區重建局舉辦,號稱「邁向更新3.0」的「市區更新的模式與挑戰──亞洲經驗分享」研討會。筆者知悉,這場研討會是市建局委託香港大學羅致光博士團隊為「市區重建策略」檢討所做的市區更新政策研究的一部分;被邀請而來的亞洲其他地方專家、學者,是羅博士團隊做考察時的其中主要資訊提供者,而這份研究報告則會影響「市區重建策略」的檢討。當筆者參加完研討會後,卻以為自己去了「東亞寮仔部大會」。

講者之中,除了台北講者較多談及台北的都市更新脈絡、社區營造、社區參與規劃的方法與法規外,其他的講者多是從由上而下的行政角度,講如何「處理」舊樓,談論拆遷多於其他的都市更新方法。

中國︰拆遷迎「盛事」

這次來香港主講,中國大陸市區更新的經驗,分別有上海同濟大學的鄭時齡院士和廣州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公室(簡稱「拆遷辦」)主任、房地產經濟師劉志偉先生。上海將於2010 年舉行世界博覽會,而廣州亦會於同年舉辦亞運會,都是拆遷的重災區,鄭院士和劉主任的演講中都不時點出盛事對城市更新的重要。

對於香港來說,上海的經驗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參考價值。鄭院士說,上海汲取了拆掉三分之二舊建築的教訓,現在也逐漸強調文物保育的重要。他認為,文物保育不是重建中的「雞肋」,而是獨立於重建部門,以整區歷史建築作規劃,鼓勵創意產業使用。

然而,怎樣安置舊建築物的居民時,鄭院士則坦言土地是國家的,人一定要被遷走,沒有「留屋又留人」, 或許是因為這些「人」或「社會網絡」,在「國家」的眼中,未能使老建築的價值「彰顯」出來。鄭院士在演講之初,自豪地向我們表示上海的高樓大廈,在密度和高度上,都超越紐約;原來,在鄭院士眼中,不論是重建還是保育,都只是一個給外國人觀看的窗口,只是為世博時穿上的漂亮衣裳。

世博將上海人的生活歷史換成建築物史,而亞運則加速廣州的拆遷。廣州拆遷辦劉主任在演講時,非常自豪地認為在全國中,廣州的拆遷部門是「好超前」。在今次分享亞洲都市更新經驗的會議,作為負責拆遷的官員,他坦言只需要向市長負責,市長的目標就是他的目標,他希望「個個都燒爆竹咁(搬)出去」。

在問答環節,台下有聽眾指出,他在廣州的年老親人,因全國運動會大興土木被拆遷迫遷至十多層高的大廈中,一年後來更中風致癱瘓。有三位不同發問者,都分別追問廣州政府是怎樣諮詢居民,劉主任都一一迴避,最後主持要求下,他說︰ 「我已經開新聞發布會,還不夠嗎!?」;開新聞發布會,加上派傳單的方法,就是他眼中的「諮詢」受影響的居民,這真的連基本的給予「資訊」也未必稱得上。另外,解決廣州城中村的問題上,被問及住在裏面的農民工的安置,他指他們不是城市人,這是農村的問題,拒絕回答。原來「以人為本」,也要看看那個「人」究竟是外國遊人,還是農民工;使人不得不問,重建和保育中的人在哪裏呢?都市更新目標又是什麼呢?

保育唔關我事的首爾學者

與會分享首爾「都市再開發」的學者是來自首爾大學的Kim Kwang-Joong 教授,他同時負責制定首爾市的市區重建、市中心規劃的政策。在演講中,Kim 教授談及首爾市政府近年多採用「市鎮中的新市鎮」模式,大規模遷拆市中心的住宅區,興建新住宅;然而,報告中,Kim 教授既不贊同首爾重建的做法,卻又不清楚原本的居民搬到哪裏去,只知10%的居民可回到原區居住。

在問答環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的呂烈丹教授問Kim 教授,似乎沒有提及有關歷史建築的保育問題;Kim 教授卻回答說他關注的是市區重建、市區再發展的問題,保育問題和他無關。香港大學城市規劃的伍美琴博士問Kim 教授,他的做法會不會過於由上而下;Kim 教授則承認那是由上而下的規劃,並認為那沒有什麼問題。在最後的座談部分,Kim 教授承認沒有進行社會影響評估。

日本研究48 小時

羅博士團隊說,他們未能請到一個日本的專家、學者親自前來,所以就由曾去日本訪問的團隊成員、市區重建局分區諮詢委員徐永德博士主講日本的市區重建概。徐博士指,他和研究助理只去了東京兩日,訪問了一些政府官員和發展商,然後就斷定日本社會傾向和諧,甚少抗爭。

台下有聽眾問徐博士,有沒有蒐集和研究過日本另一種很重要的,由下而上的都市更新、城市保育的方法「町造」(machizukuri, 即台灣所說的「社區營造」)時,徐博士承認自己沒有看過這些書,也沒有訪問過相關的學者和組織。就筆者所知,近兩年出版,關於「町造」的書, 至少有AndrSorensen 和CarolinFunck 所編的LivingCities in Japan: Citizens'movements,machizukuri and local environments與西村幸夫的《故鄉魅力俱樂部》(台版譯名)。西村幸夫教授是國際知名城市規劃的學者,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委員,其著作《故鄉魅力俱樂部》更記錄了多場日本各地的由反對清拆街屋開始的抗爭,發展至強調社區參與、社區充權、永續發展的社區營造運動。西村教授亦曾受龍應台教授所邀請,到香港大學進行演講;研究團隊要是用功、有心的話,要聯繫上西村教授之類的,重視社區營造的知名學者應該不難。

結語:檢討結果就是不用檢討嗎?

這是一場鬥比爛的「檢討」,很難不令人推斷,檢討研究的結果是原來香港做得還不算差,所以不用改善;做得比香港好的地方,如社區為本的更新、社區參與,研究團隊一概以「文化差異」、「社會差異」,去「解釋」這些進步的措施,在香港較難落實。難道羅博士和他的團隊真的不知道,這些「差異」其實是制度上的不同多於「社會」、「文化」上的「差異」嗎?難道亞洲經驗分享,真的只能鬥比爛?香港市區更新的檢討方向,就要被這份有這麼多遺缺的研究所壟斷嗎?難道香港要邁向的市區更新3.0,真的會變成市區拆遷3.0?難道真的是讓市建局繼續做一個炒地皮的寮仔部?

「寮仔部」是地政總署僭建寮屋管制組俗稱,主要工作是清拆寮屋

同文刊於10-1-2009 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