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市建局殺入維港和工業區


市區重建策略的諮詢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政府和市建局的前提是甚麼呢?就如下篇相關的文章,市建局的膳稿越來越多,底牌越見明顯。

正如不少民間團體所估計,市建局經過在灣仔、旺角、官塘等掠取土地後,核心市區靚地已所餘無幾。於是將其目光轉向工業土地,現時工業用地有1千7百34萬多平方米,但70年代以前的只佔8.1%,58.5%是建於80年代或以後,私人發展商﹝特別是新地、恆基﹞在九十年代己經陸續在官塘、荃灣等市中心的工業區,對業權單一的工廠大廈,展開收地發展大型商用或住宅發展項目,如︰APM、創紀之城在官塘,爵悅庭在荃灣。工業區普遍樓齡遍低,地積比率較高,而空置率不高,於2007年空置率為6.2,比商業樓宇的8.2更低,加上不少樓宇業權分散。市建局作為政府法定機構,當然擇肥而噬,以公權再介入私人產權。另外,市建局在面對不同社區時,都引發街坊的反對和抗爭,相比工業區沒有居民下,市建局工作就能容易進行,反對聲音一定更少。

問題在架構

除了工業區,市建局當然不會放過我們最珍貴的海濱用地,以整體方式﹝holistic approach﹞以社區為單位之名,對社區作整體規劃。不錯,這是很好概念,如果落實將可超越現時以「點」為主的古蹟保育,改以「面」為主的社區保育,但執行者是現時的市建局難以令人信服。黃竹坑、官塘、油塘等工業區正位於海濱之旁,結合重建工業區的方向,收回海濱工業用地作商業和住宅發展,建立另一個”荃灣新天地”、奧海城、私有化的海濱。市區重建策略的諮詢實情是建議擴大市建局的職權,集合城規會、古物古蹟辦事處、區議會、保護維港協會的職權於一身,發展局就是大腦,而市建局就使四肢,落手落腳的進行發展工作。官僚體系對社區進入徹底的滲透,架空其他的部門,表面看上去是整合不同官僚機構,實情是越俎代庖,如同林鄭所統領的「發展機遇辦事處」。現時架構,如︰城規會、古蹟辦等,接受委任者因必需反映民意,屢屢成為抗爭者爭取的場域,架構未能順利處理異議的聲音,抗議只得不斷發酵和累積,影響管治和施政的能力。用發展機遇辦事處或市建局等新設的部門,跨過現時的阻撓,就是政府頭痛醫頭的解決方法。香港政府的「大」,不在於財政預算中每年花費多少,而是她的權力可以無限伸縮和擴大。

何時才會改變市建局呢?

現時香港的重建的問題不是甚麼地區需要重建,而是怎樣的重建,市建局如果會上市的話,一定會同港鐵一樣,立即被股評人標籤為「地產股」。市建局一面跟不同大型地產商合作,收地分紅,另一面卻說要保育和規劃社區,難道這不是精神分裂,拿發展商的錢,卻說會平衡發展和保育,真的不會臉紅嗎?不同的社區上,市建局已弄得神憎鬼厭,它為社區帶來的不是繁榮,而是一條條抗爭的布條。

想看相關新聞報導請見︰
http://kwuntong.wordpress.com/2009/03/17/expand_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