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人可教

對著我家的中學,在最高的一道牆上,不知何知掛起了四個大字,「人人可教」,十分醒目。

「人人可教」的意思是即是說「來者不拒」。不論你是因為想透過學問充實自己、抑或無聊無事做,來這裡我便授學的意思,但教出了甚麼卻是不得而知。每個人的確應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但是每個人的學習動機與才能卻不盡相同。在「人人可教」下,學校只不過是間快餐店,還要是舊一輩的快餐店,人人也是因肚餓想吃點東西,進來付錢吃個常餐,滿足了甩甩身便走了。東西好吃不好吃,健康不健康,會不會太甜、太鹹,不用理會,因為這些餐廳就是掛著「食物皆可吃」的邏輯。但是,從來沒有餐廳會以「有東西可食」作大字招徠,原因很簡單,人對飲食是有要求的,我們總不會有理無理的把東西吃下吧,跟自已過不去嗎?食客是有分別的,有些人嗜鹹、有些人忌糖、有些人嗜吃,總不能一個餐單滿足所有人吧。學生也是,雖來學校求學問,但本質程度各不同,一個「人人可教」,不是將這些學子當作了沒要求的客人已矣?再推後一點,所有動物皆可教,但是教懂小狗坐下,握手和教懂小孩學生為人處事的教育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的。

教育學生,在工具性而言是透過發掘學生的能力,加以適當訓練 (雖然現在香港教育還未能走出填鴨的框架,所謂的培養視野仍滯留於應付校內校外各式各樣的評核) ,以為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但這是教育的全部嗎?這和在泰國教會大象搬運木頭有甚麼分別?教育還有更深遠的意義,是為學生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亦即是品德培養與價值教育,反觀社會青年問題曾出不窮,程度令人嘩言,不正顯示放任價值觀的後果嗎?培養正確價值觀,目的恰恰就是加強社會的穩定性,為發展打下堅固的基石。然而道德人文教育,在學校卻是向來不受重視,別說學校裡的道德教育課節或章程,只須看學校外牆上的裝潢,掛起的不是「科學校園」、「科技教學」、便是「甚麼甚麼比賽上奪魁」或「公開考試拿了幾優幾良」,有多少學校會是掛上「人文學園」作招徠?或者只掛起那些賦有深厚意義,如「止於至善」的校訓,更遑論收起所有的橫額,回歸默默細雨潤新春。

香港學子重功利,凡事說得失,不是出於偶然。經濟掛帥的社會當然有責任,然而是否應付全責,這是雖然作保留的。學校作為學子啟蒙的地方,卻喜歡掛「牆紙」,不是一種反諷嗎?「人人可教」,跟其它假大空的道理壓根兒沒有分別,如何教?為甚麼教?這些教育基本問題跟本無觸及,面對如此辦學態度,被「製造」出的學生又怎會不功利呢?因微知著,若真的要提高香港學生品德,在選擇「牆紙」時,請仔細用語,或者還孩子一道潔白校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