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你還愛我嗎?

中大,你還愛我嗎?

日前晚飯回家,外子說,接到一名自稱是學妹的電話,說是學生大使,正在參與一項由劉校長倡議的「校友關懷捐貲計劃」,想了解學長近況,並與她分享舊時校園生活,亦希望學長能以月捐方式捐助中大,語氣咦咦哦哦。外子疑心生起,連連追問學妹聯絡方法從何而來、計劃工作是否自願、受不受薪、成功勸捐,會不會有額外佣金云云。在電話裡糾纏了大半天,得知工作是以時薪計,成功勸捐,會有bonus(是金錢還是什麼就不知道)。我聽了發愁,如是電話騙案尤自可,這下說了,即是真的是母校的募款計劃,要學弟妹出賣溫情,向校友推保險、銷寬頻乎?劉校長臨別秋波,你還搞什麼鬼?

還是半信半疑,翌日便在中大網頁上搜尋,原來這個由拓展及籌募處主辦的勸捐運動,英文雅稱為calling up your memories,早在2007年已經展開。今年計劃更請來「前『一哥』李明逵校友(72/新亞/歷史)……特別以「榮譽顧問」身份,向參加的同學教授溝通技巧及分享自己的在學經驗,替各位「同學仔」打氣打氣。」在單張上找到查詢電話,接聽的同事表示,電話並不事出突然──你沒有收到早前由校長室寄出的信件麼?裡面正夾附了計劃簡介。這我才想起這封早被投到回收箱的文宣,回道:「我見到是劉校長,把信丟了。」對方回道:「啊…應該對事不對人啊!」語塞的我,唯有回答:「對不起,見到劉校長,我只對人不對事。」然後大家又重回到客氣的對答。是的,參與計劃的同學都經過面試,以時薪計,沒有額外佣金。而計劃反應良好,有的同學因此獲得校友聘用為實習生、有的又把同學請到家中聚餐。雖然我也有用facebook,至親好友甚至工作伙伴多亦是大學相識,不能不承認所謂校友,實在亦是可資量化的社會資本。但這種一面模塑成功校友、一面出賣溫情的做法,令我難禁咋舌。

事隔幾天,終於到我也接到學妹的電話了。來電的是一名二升三的學妹,非常禮貌地道明來意,然後就問,你現在幹什麼工作?我道:「失業」。見她有點回應不過來,我便改道:「freelancer,時忙時閒」。然後她說她也有修藝術系的課,不知道師姐讀藝術系時的情況如何?然後耐心的等我發話。我沒什麼想當年的發表欲,反而想知多一點到底現在同學的校園生活。這位師妹的回答坦白之餘又不失謹慎,而我隱若聽見後面更有七咀八舌的話聲。我不知道對話有沒有錄音,但日前同事說同學都會被集中起在辦公室致電,以免資料外洩。於是我彷彿看見話筒的另一端,有無數個為了賺暑期外快、希望能在電話裡幸運地結識成功校友、既年青卻又要趕老成的學妹的身影。已經是晚上九時許,我真不忍浪費學妹時間,便道明白:我知你來是要募款的?她回應道:希望師姐表示一點心意,月捐二百五十元。我道:唸藝術的,除非大紅大紫,否則多數足襟見肘。每次見到新亞圖書館的白色地板、還有新建的李達三我就氣。舊中大的人文氣息,對生於劉校長年代的你,我實在難以言喻。而我對中大的心意,都在關心校政的實際行動上。不過,說話的同時,我更擔心的是這些同學是不是有壓力一定要捐到款?她回:「唔方便講」。那對話有沒有限時?我這一問本來是想說幾句勉勵的話,怎料可能是我語氣太倔,她把這領受為收線的訊號,道了謝謝分享,便掛了線。

這通電話令我好生失望。不是因為暴露了我是不成功校友,連捐幾佰塊錢也沒有能力。而是我沒有好好的把問題講清楚,讓同學知道,身為師姐的,我覺得這手法有問題。另外,像外子說的,我們這一輩以為理所當然,不能出賣的東西,換在今日不再是天之驕子的學弟學妹身上,實在是太奢侈多餘。對不起!學妹,我氣的是這個社會,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