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永遠日全蝕的地方

上星期的日全蝕,聽說是「本世紀最長」的。

受過教訓,再不會輕信傳媒,本世紀還有九十年才完結,他們怎能肯定那是「本世紀最長」的日全蝕呢?如果我能飛上太空,永遠「躲」在地球背後,我便每一秒都能夠享受「人類史上最長」的日全蝕了。

OK,OK,我唔應該搞「爛 gag」,對傳媒也不應吹毛求疪,但我請求讀者暫時放下所有成見,純粹從技術角度考慮這提議的可行性:一艘太空船能否永遠躲在地球背後?不要低估這任務的難度,太空船不是浮在半空這麼簡單。首先,它要抵抗地球的引力;其次,它要跟地球同步繞著太陽公轉,地球一年繞一圈,它也要一年繞一圈(這才叫「永遠躲在地球背後」嘛);注意,其軌道是以太陽為中心,而非地球。人造衛星、穿梭機、國際太空站和哈勃望遠鏡都是以地球為中心旋轉,速度必須高至產生足夠的離心力,以抵消地球引力,才能免於墜落。同步衛星一天繞地球一周,絕非像「麻鷹捉雞仔」般躲在地球背後,其他大多數衛星的軌道較低、速度更快,一天等於多次晝夜。

說到這裡,大家有否覺得事有蹺蹊?要抵抗地球的引力,便需繞地球而行,既是「繞」,便不能「躲」,必須見光。上面說過,假想的太空船其實是以太陽為中心運行,不是繞著地球轉,又怎能抵抗地球的引力?究竟,躲在地球背後是否可能?

關鍵在於我們不應把地球的引力和太陽的引力分開考慮,太空船受兩者同時影響。嚴格來說,所有人造衛星都會同時感受太陽的引力,但由於很接近地球,故地球的引力遠勝太陽,太陽的影響遂可不理,算式只含兩個元素:地球和人造衛星。地球環繞太陽,理論上同時感受其他八大行星的引力,但由於太陽引力遠勝所有行星,計算地球軌跡的算式也只含兩個元素:太陽和地球。這種把現實簡化,只考慮兩個物體的 two-body problem,答案很容易找,也能夠解釋很多常見的天文現象。可是,要永遠躲在地球背後,情況較為複雜,必須把太陽和地球對太空船的引力同時計算在內,這是一個 three-body problem。真係「多隻香爐多隻鬼」,多一個 body,算式頓時變得難以計算。物理學家唯有再把之簡化,規定其中一件物體為 massless,無質量即無引力,不會牽引,只會被牽引;這叫 restricted three-body problem。明顯地,這個簡化適用於以上系統,因為相對於太陽和地球,太空船的質量近乎零。

計算發現,太空船可以「停泊」在五個非常有趣的位置,叫 Lagrange Points,它們的技術性特徵如下:第一,太空船、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不變,有些 Lagrange Point 與地球和太陽永遠成一直線,另外一些則成等邊三角形;第二,太空船環繞太陽一周需時和地球相同;第三,太空船運行時的離心力恰好抵消地球和太陽的引力,故能維持一個穩定的軌道。五個 Lagrange Point 其中之一位於地球背後,太空船停泊在這裡,便可永遠「不見天日」。


(Source: Wikipedia)

五月中旬,穿梭機阿特蘭蒂斯號升空修理哈勃望遠鏡之後數天,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發射HerschelPlanck 兩顆太空觀測器,其任務便是永久躲在地球背後,在不受太陽干擾的情況下觀測太空。它們的目的地是離地球一百五十萬公里(至月球距離的四倍),一處名為 L2 的地點。五個 Lagrange Point 分別是 L1 - L5。L1 位於地球面向太陽的一邊,也是離地球一百五十萬公里(至太陽距離的百分一),這裡跟 L2 完全相反,只有白天沒有黑夜,是擺放太陽觀測器的最佳位置,SOHO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和 ACE (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 就在 L1,它們的功能之一是探測太陽釋出的粒子,替研究太陽的科學家收集數據。L2 則是觀察外太空的理想地點,上面提過的 Herschel 是紅外線望遠鏡,Planck 是宇宙微波(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探測器,沒有日光照射,方能探測微弱的電磁波。將來替代哈勃望遠鏡的 James Webb 太空望遠鏡(預定 2013 年發射)也會放在 L2。L3 躲在太陽背後,地球永遠看不到,曾有電腦遊戲和科幻小說提出這裡可能有外星人或另一顆行星,當然不是真有其事。作個撮要,L3 - 太陽 - L1 -地球 - L2 成一直線。

L4 和 L5 分別與地球和太陽組成兩個等邊三角形,這兩個位置很難從地球直接觀察,晚上看不到,白天有太陽,只有日出和日落之時才能勉強觀察,至今仍未發現任何物體於這兩處。美國太空總處的兩顆 STEREO (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 觀測器(分別名為 STEREO-A 和 STEREO-B),現正通過 L4 和 L5 區域,但只會間中拍攝那裡的圖片,因為其主要任務是從不同角度觀察太陽,用以構築太陽表面的立體形象。STEREO 能否解開 L4 和 L5 之謎,拭目以待。天文學家對這兩個位置的情況很有興趣,因為那裡的隕石可能與月球的來源有關(這又是另一個大題目),而木星的 L4 和 L5 已被証實藏有一大堆隕石

有些讀者摸不著頭腦:木星也有自己的 Lagrange Point 嗎?對,任何一個 restricted three-body 系統都有自己的五個 Lagrange Point,本文集中討論「太陽-地球」這系統,「太陽-木星」有其 Lagrange Point,「太陽-火星」有其 Lagrange Point,「地球-月球」也有其 Lagrange Point。

若果這令你更加摸不著頭腦,我說聲對不起,本文的確十分 technical,尤其對非理科背景的讀者而言。如果我說 Lagrange Point 是太陽和地球引力互相抵消的地方,物體可以「浮」在那裡,甚至「困」在那裡,這會否較易明白?的確,這是網上經常碰到的說法。對於地球的觀察者而言,位於 Lagrange Point 的物體的確絲毫不動,因為它們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永恆不變。然而,我認為這種流行的說法有點誤導,看看 L2,太陽和地球同一方向拉,引力怎樣抵消?要正確認識 Lagrange Point,必須從 three-body problem 這種動態結構考慮,代價是比較難明。準確還是易明,這是寫科學文章經常遇到的兩難。今次,我選擇前者。「易明」有其價值,故我不反對那種流行的說法,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網上查看。

(2009 年 7 月 29 日 信報副刊)

後記:多謝讀者方潤提醒,L2 應該看見日環蝕,而非日全蝕,詳情參閱我的網誌文章〈兩個抱歉一個人〉。

相關連結:
ESA: What are Lagrange points?
我所見最精確而且一般人也能明白的解釋。保證,仲講得好過我。

Solar System Dynamics
一本教科書,有 two-body 和 three-body problem 的講解。

STEREO/SECCHI L4/L5 campaign
一齊幫 STEREO 找隕石。

Where Did The Moon Come From?
一個認為月球來自 L4/L5 的理論,絕對唔係隨口噏。

NASA: STEREO Visits the Lagrange Points - L4 and L5
漂亮的 animation 顯示 STEREO 怎樣飄近 L4/L5。要給點耐性,下載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