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那一種更道德?驗毒抑或反驗毒

暑假將盡,驗毒期近─周日獨媒的離線沙龍「驗毒,還是不驗毒?——有關『校本驗毒計劃』的爭議」,男女老少的來了四、五十人,把獨媒辦公室擠的水洩不通。同日樓下書店的「香港記者北上採訪狀況與大陸傳媒政策」,請來了被公安「不合理」懷疑藏毒的Now TV首席記者黃嘉瑜現身說法,也是人滿為患─越想越是荒謬,則關於人身自由,一則關於新聞自由,竟同樣借毒成雙,成為公權力長驅直入的籍口。

講者資深社工韓小雲與鍾炳霖,《房間》作者李智良,伙拍主持邵家臻,主旋律是從輔助濫藥者的實戰歷史及經驗談起,指出香港海關、警察到社福部門從向來對禁毒的愛理不理,到突然把社工與學校變成了為中央檔案室的「情報員」,變成執法機構的延伸,破壞以關愛為目的,重視被輔助者主體性的助與受助原則。而當國際的禁毒策略,已在證明緝拿吸毒及濫藥者只是一種捨本逐末的禁毒方法,轉而有限度容忍吸毒及濫藥者存在,進而以減低傷害(harm- reduction)為源,尋求更符合「實際情況」以至成本效益的政策,尤其集中火力打擊毒品來源。而香港政府卻反其道而行,推出「青年x吸毒 = 校本 x 驗毒」政策─ 從對現況的假設、施行對象、目的到成效─橫睇掂睇點都是千瘡百孔、事與願違,甚至根本就口不對心。政府的突然雷厲風行,根本是一套政治計劃,大概是與會者的共同共識:從轉移政改討論視線、合理化階級歧視、擴張公權力、新右轉向、迴避社會成因等等。而聽眾青年,就更親身示範出政策還未執行,但已成功制造的分化與惶恐─唔驗等於身有屎、討論等於身有屎。

然而,我更擔心的,不在濫藥-驗毒本身是一種問題,而是驗毒x校本能夠「接龍成功」的社會因素與效果。正如近日的人氣丟鎖匙比喻一樣,要反驗毒,不能只從反驗毒這一關入手。正如李智良再三在會上提出的荒謬處境─同一樣(只是純度有別)是氯胺胴(Ketamine),在醫療系統內是常備藥物、是越戰裡常用而且副作用最少的麻醉劑;藍精靈則是精神病者的鎮靜劑。然一旦超出了醫療系統的神聖權威,服食即成毒─而我上文所謂的借毒成傷,指的正是毒─被迫吸毒與被迫驗毒,竟成了讓管治與權力直達入我們五臟六腑的傷口,使我們的身心都成為權力的戰場的傷口。我希望只是我的錯覺,這一波驗毒風潮還未正式展開,我已在街上越來越頻繁地多次見到警察圍堵青年人搜書包的場面,而旁人都投以合理的目光─與反恐戰爭一樣,被「合理懷疑」者成了合理懷疑者心甘命抵地向管治權威奉獻出自家自由與人權的武器。不過,這套「管不住你的心也要管住你的身」的規訓,其政治效果恐怕遠不止於此。正如當晚講者所憂慮的,校本驗毒的效果很可能是「無人吸毒」─無論是學生以騙蒙手段過關、中產家長不簽同意書、學校故意隱藏─ 一整套根本不存在於成人世界的非黑即白邏輯,卻要求由在學青年人來「上演」─換來的只會是進一步的港式犬儒政治,口是心非,繼續抑壓。而我想從與會者提出的道德恐慌說再加一把─如果說驗毒成了驗誠實的道德試煉─那麼,社工堅持專業原則,為受助者保守秘密,拒絕成為警治權力的延伸不是更合符道德麼?父母因為信任自己的孩子,而拒絕簽發同意書,不是更合符應有的家庭倫理麼?故此我實在看不出驗毒計劃強迫在學青年人與家長,簽發等同於同意被偷睇日記、電郵的契約的道德基礎。

末了,一周新聞,還是圍繞在「毒」的社會劇場,包括從天堂到地獄的正生書院。深慶許志永獲釋,然,在眾多的紛爭當中,對治理道德恐慌,最佳的辦法可能正是對更高道德的渴求(包括五區總辭)。開學之後,國慶迫近,種種愛國表態,恐怕又是一場又一場口不對心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