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月滿軒尼詩》灣仔味不濃

《月滿軒尼詩》灣仔味不濃

必須事先說明,我本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灣仔人,入場就是因為電影取材自老家,又名正言順地以此作賣點,故想看看在導演岸西的鏡頭之下,灣仔能如何被閱讀、被解構、被重新包裝、被再現於觀眾眼前。

透過電影,岸西與觀眾分享了她對灣仔的印象和感覺,她將張學友及湯唯的工作地點分別設定在莊士敦道和駱克道,就是看到分隔兩街的就是軒尼詩道,一條幾乎把灣仔貫穿的大動脈,所以在見面之初張學友會跟湯唯不要過軒尼詩道,否則倆人會碰面,這就是電影的英文名稱Crossing Hennessy的由來。還有的是,二人經常聚腳的檀島咖啡餅店其實就是位於軒尼詩道,將電影主題巧妙地隱藏起來。

甚少正面著墨軒尼詩道
儘管如此,全片對軒尼詩道甚少正面著墨,街道的大部份風貌並沒有在電影中出現。事實上,整套電影的灣仔味不算濃,從電影裡只看到已經什麼都沒有的利東街、稅務大樓、藝術中心、灣仔港鐵站出口、修敦球場,或是在剪影中看到中環大廈和合和中心這些灣仔地標,但在我心目中,灣仔有特色的地方絕不僅此,例如充滿懷舊氣氛的藍屋、已人去樓空的灣仔街市、英皇集團中心旁的綠屋、舊灣仔郵局;比較現代化和帶政治味道的會展及金紫荊廣場;還有灣仔警署、一整排的酒吧…可是他們都沒有出現。導演反而對電車像是情有獨鍾,常常有意(盧冠廷在電車上呼喚張學友) 無意(從利東街影過去,看到電車經過) 地將電車攝進鏡頭內,甚至在片末從電車中拍攝街外景色。電車不是灣仔獨有,導演卻對它如此重視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是她真的很喜歡電車?

點到即止 效果不深刻
至於故事本身是比較簡單,男女主角在長輩的壓力下不情願地結識,看似沒有發展空間的二人卻因對偵探故事的熱愛而找到共同話題,加上他們逐漸發現原本的伴侶不再適合自己,繼而互生情愫。編劇也著力加入多一些元素來豐富電影,除了搞笑情節外,還有懸疑(喬寶寶的角色) 、保育(刻意拍攝利東街中市區重建局的標誌) 、甚至反映一般市民的心聲(對交稅和稅局的厭惡、期望兒子入讀英文中學) 。

這些元素都是點到即止,雖然只是點綴作用,但效果卻不太深刻,予人一種「兩頭唔到岸」的感覺,弄巧不成反而拙。例如不知為何利東街在電影後期成為了重點,張學友在雨中跑步及被打都在那裡發生。與其令觀眾不明所以,倒不如集中在幽默橋段上。(不得不稱讚導演選用喬寶寶演「神秘人」,單是他的出現已經能哄得滿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