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讓民主運動重心重回民間

政改通過以後,許多人都很關心所謂「政治板塊」的改變,簡單點說就是選票會怎樣流動,誰賺、誰蝕?

深層矛盾未解 泛民形勢難好

有論者指泛民形勢一片大好,認為民主黨向右傾,能擴大泛民的選票基礎。亦有報章很快便做了民意調查,結果是民主黨雖然有部分選票流走了,但卻可從其他政黨(包括不少本來投給建制派的票)填補流失;而公民黨則大量吸納了民主黨「溫和民主派」的票,成了最大贏家。

這種電話民調,準確度存疑,未必可以反映真實情況,更難以預言兩年後的選舉。

民主派是否真的形勢大好?如果純粹從選票的角度看,也許在2012年會多拿幾席(包括新增的10席),甚至在比例上稍有增長,但這又代表甚麼?在新形勢之下,香港的政治格局未見真正變化,深層次矛盾仍沒有解決的曙光。

政改帶來質變 泛民撕裂

正如功能組別仍是萬古長青的特權階級、小圈子選舉還是小圈子選舉、地產商仍是「大曬」、巿民的怨氣怒氣沒有絲毫減退(雖然有些已轉移到民主黨身上)。如果政府期待政改方案在這種情況之下通過了,便能在餘下的兩年安安穩穩,恐怕也是過於樂觀。

如果說,政改通過真有帶來甚麼「質變」的話,相信會是民主運動中,民間社會與議會的進一步撕裂。

民間對於議會的不信任久已有之,但過去即使民主派之間互有嫌隙,都也會承認大家都是民主派,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而非敵我矛盾;選民也分得清楚,建制派與泛民主派楚河漢界,容不下模糊和騎牆,因而長久以來選民都相信只要投下一票,基本上就完成了公民的責任。

但過去一年多以來,民間自發的行動史無前例地活躍,由多次針對中聯辦和禮賓府的小規模衝擊、反高鐵運動,到搶佔城巿論壇、五區公投運動,甚至是多位老師在「起錨」過程中挺身而出的行為,都反映出巿民愈來愈信賴自己的行動多於政黨。

政黨失信 運動重心回民間

這些由個人崗位出發、積極發聲和行動的風潮,將之形容為「新民主運動」亦不為過。民主黨的決定,使許多一直爭取民主的巿民徹底失望,赫然發覺原來自己的一票可以隨時貨不對辦,這種失望亦波及到整個議會政治和其他政黨。相信在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內,民主黨都難以重獲巿民過去毫無懷疑的信任;民主運動的重心亦相信會由議會和政黨,重回民間。

(刊於2010年7月1日經濟日報,刊出題為《民間不信議會 「新民主運動」起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