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貼:揣著糊塗裝明白的梁文道

作者:流光

  無意中看到梁文道的一篇博文《耳朵以外,聆聽的文化構成》
http://blog.163.com/liang_wendao/blog/static/11380230920106179180177
),乍看是關乎接受美學和音樂欣賞的討論,但說到後來便又落到「權力」和
「民主化」上去了——當然,這個並不怎麼令人稀奇。令人稀奇的是大談「西方
古典音樂」的梁文道,居然在論及莫扎特和貝多芬這兩位大音樂家的時候,信口
開河,錯誤百出,比如下面這兩段,只要對西方音樂史有一定瞭解,或者僅僅是
對這兩個大音樂家的生平有一定瞭解的人,都會覺得啼笑皆非(括號內為本人點
評):

  「在莫扎特的時代,音樂家的地位並不高,儘管貴族大公們非常喜歡莫扎特
的音樂,但是真正在講究社會地位的場合他卻並不重要。比如在宮廷請客的時候,
他卻不得不跟園丁、僕人們坐在一起。所以,莫扎特非常厭倦為王公貴族做御用
的音樂家,於是他跑了出來,他要做獨立的音樂家。他很可能是古典音樂史上第
一個獨立出來的音樂家。他把作品賣給出版商,賣給當時為數不多的音樂廳,找
機會排演自己的作品,靠門票、靠版稅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結果飢寒交迫而死,
也就是說市場沒辦法養活他。」

  (按:事實上,莫扎特雖然「跑了出來」過,但實際上只是從他原來供職的
薩爾茨堡大主教府辭職,原因是原來賞識他的老主教去世了,而新任的大主教對
他相當嚴苛,兩人關係很僵。莫扎特跑出來也不是為了要做「獨立的音樂家」,
只是要到別處謀職,依附其他的王公貴族。只是他命運多舛,輾轉各地,並沒有
得到充分賞識,欲求一職而不可得。一直到1787年,他才被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
授予皇家室內樂作曲家的職位。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莫扎特並沒有一個穩定的職位和收入,他靠演出、寫歌
劇、教學生等方式賺錢生活,客觀上是做了「獨立的音樂家」——這種所謂「獨
立音樂家」當時其實是非常多的,只是遠沒有莫扎特知名而已——不過實際上他
的收入相當豐厚,絕對不是「市場沒辦法養活他」,而他的「飢寒交迫」,實際
上要歸咎於他自己不擅理財,揮霍無度。)

  「到了貝多芬的時代,整個情況就變了。獨立的市場出現了,貝多芬不需要
看任何人的臉色,他甚至可以在柏林的大街上看到皇帝的馬車過來而不讓路。當
大家都按照規矩給國王的馬車讓路並鞠躬行禮的時候,貝多芬非常不屑,繼續大
搖大擺地衝著國王的馬車走過去,逼著國王的馬車讓到一邊去。這個故事說明音
樂家的地位提升了,音樂作為藝術的存在被確認了,藝術的獨立出現了,一種聆
聽者,為音樂而音樂的聽眾來了。」

  (按:這個故事在梁文道的闡述中已經面目全非,原故事大致是這樣的:貝
多芬和歌德在路上散步,迎面走來了一群奧地利皇室成員,歌德站到一邊脫帽鞠
躬,而貝多芬則視若無睹地走過去,奧地利的王公貴族還向他脫帽致意。貝多芬
由此看不起歌德。

  這個故事並無實據,極有可能是後人編的。歷史上,貝多芬在波希米亞的度
假勝地特普里茨療養的時候,的確遇到了大詩人歌德。兩人雖互相聞名已久,但
話不投機,沒建立起什麼交情,貝多芬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歌德趨炎附勢,可
能是這個故事編出來的依據。

  當然梁文道這一段最主要的問題是:所謂「貝多芬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
和「獨立的市場出現了」根本是張嘴胡說。貝多芬有三個權貴保護人,同時也是
他主要的經濟資助人:奧地利王室的魯道夫大公、羅布科維茨親王和金斯基親王,
這幾個王室成員供給他一筆非常豐厚的年金,好讓他心無旁騖地進行創作。後來
爆發戰爭,年金中斷,貝多芬便陷入困頓之中。)

  在我國的傳統上,為了闡述觀點而扭曲事實也會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寫
作方法,流毒至今,倒留存下來不少名聲赫赫的雄文,但那也是作者揣著明白裝
糊塗。像梁文道這篇開頭大談古典音樂的文章,本身雖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卻
意外顯露出自己對西方音樂史的無知,這種跨界充內行、強不知以為知的文風,
根本就是揣著糊塗裝明白,只是因為生拉硬扯到「權力」和「民主化」的主題,
便也有很多人叫好,果然要當有「常識」的「文化人」,容易得緊。

轉貼自: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liangwendao2.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