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呂大樂:真心假意重推西九還須自圓其說

明報      
2006-03-13

說是推倒重來也好,是整裝再出發也好,「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肯定還是要搞下去。而它的問題則依然是那個老問題:搞乜?

上回合「西九龍」中途「腰斬」,說明了一個事實:原來搞文化,不可能因為有方法解決財政、規模、形式之類的運作層面的問題之後,其餘有關內容的事情便自自然然的水到渠成。更何况特區政府連那些運作層面的問題也無法擺平各方利益、勢力,整個計劃到最後要叫「暫停」,可謂沒有選擇中的選擇。入圍財團表示門檻太高,反應冷淡,其實是特區政府領導層的最佳下台階。表面上的「失威」,給領導們在後台偷笑的機會。

急於「 交貨」 要三五年見效

可是,「西九龍」只可能是一次「暫停」。無論是為了呼應全球經濟活動的「文化轉向」(即借文化發財),或者響應內地各大城市於「十一五」前後對文化產業的注意,又有可能是真心痛改前非,認真珍惜與重視本地文化,甚至是原來一切從頭到尾均與文化藝術無關,特區政府之所以再次上馬,純為體現「強政勵治」(近期特區領導層自我催眠之用語),總之再搞「西九龍」,事在必行。

究竟在特區政府眾領導之中,誰是真心重視文化發展(即不只是視文化為一種產業)一員(如果有的話),這真的不易看出來。但無論真心,還是假意,要重推「西九龍」,特區政府需要建構一套自圓其說的論述。而總結上回合的經驗,明顯地那些什麼「創地標」之類的口號基本上無法說服大眾,令他們認同和積極支持整個文娛藝術區的發展大計。這一種不談文化藝術內容,只談設施項目(例如劇院三個、博物館四個等),強調發展模式的策略,結果在文化界中不單只未能產生一致支持的意見,而且更挑起了種種疑慮,令人擔心整個佈局只是假借文化之名來發展地產。

其實,對這一種視文化為手段,以經濟效果來辯明文化藝術建設的目的與方向的論述最感興趣者,既非市民大眾,亦非文化界,而是世界各地的地方政府官員。今天,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環境裏,這些地方政府官員都急於尋求對策。當社會發展這個大課題(關係到認識一個地方的優勢與不足,如何進行長期的資源投放,培養人才,制度建設等問題)簡化為定位、策略、部署、推廣等手段時,大家的興趣便轉到一些即時見效的方法之上。

評論人說:為誰而建? 市民問:搞乜?

在過去十多二十年間,打造城市品牌(citybranding)、地方推廣(placemarketing)成為了顯學。而儘管在分析與推論上存在不少問題的「創意新貴論」(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亦因為RichardFlorida指出城市的氣氛、環境(尤其是社會文化的容忍度較高者)有利於吸引這些「創意新貴」到來居住與工作(再而幫助推動新經濟的發展),而大行其道,成為了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發展城市文化的理論根據。Florida所「賣」的是一套應付城市競爭的「生存手冊」,只要地方政府官員照單執藥,自然「藥到病除」,城市復興之期,指日可待。各大城市爭相推出「超級建設計劃」(mega-projects),處處計劃興建「圖像的建築」(iconicbuilding),各地方紛紛舉辦大型活動與「節日」(mega-event),均源於同一種考慮與部署。而城市之間的競賽,變為了一場技巧與花式的比賽,看看誰能找到頂鼎鼎大名的建築大師來建造他的「簽名式建築」,看看哪一幢「圖像的建築」最有條件成為媒介的話題(而該城市則收全球性的宣傳之效),看看哪一套打造城市品牌的手法最能建立全新的形象,吸引觀光遊客來訪……我不認為世界各地的地方政府官員都變得好大喜功,腦子裏只想經濟效益。但他們都急於「交貨」,要三年、五年見成效,則是事實。

地方政府官員的經濟謀略的背後,是更簡單與直接的政治考慮:如此造城,簡單、經濟、功效快。但諷刺的是,他們想到以文化作為振興城市的手段,並算盡其中的政治、經濟得失之時,卻往往忘記了城市裏存在一個公民社會。民間思維,又另有一套邏輯。搞文化不可能迴避內容的問題。評論人說:為誰而建?市民問:搞乜?

延伸閱讀:

1 . Evans , Graeme . (2003 )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 - from Prado to Prada . ' In ter - national Journal of Ur 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Vol . 27 , No . 2 .

2 . Peck , Jamie . (2005 ) 'Struggling with the creative class . '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Ur - 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Vol . 29 , No . 4 .

呂大樂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