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 「起動」、「活化」,亦或「淘汰」、「驅逐」 ──誰為誰發展九龍東?

 【文化論政】: 「起動」、「活化」,亦或「淘汰」、「驅逐」 ──誰為誰發展九龍東?

原刊於《信報》 ,2012-10-19。信報版題為:《誰為誰發展九龍東?》

「每次有建築署工友到來維修髹漆,之後就會加租。這次他們到來,我又問,這次租金會加多少呀?他們說,不用加了,這裏就快要清拆喇。才知道原來要走了。」陳女士如是說。

陳女士在牛頭角勵業街經營大牌檔將近四十年,家族生意,是最早遷入這地段的一分子。這個曾由觀塘道分隔的社區,一邊是唐樓屋 學校街市,步行到另一邊是工廠碼頭寫字樓,基層市民連交通費也可省下,工友吃的是四處林立的大牌檔。

觀塘有完整生態圈

「以前觀塘廣場對開的位置是一個大型紗廠,二十四小時運作,阿爸就在那兒開大牌檔,然後住在裕民坊,很方便。後來要建鱷魚 大樓、觀塘廣場,75、76 年便搬到這裏。」如今裕民坊重建,猶如鬼域,工業區的指示牌悄悄換上「商貿區」,觀塘已經面目全非。問到這次大牌檔可有保留的空間,陳女士說還沒有政府人員主動接觸,只是工友漏了口風。「最好不用拆啦,年紀大,找不到其他工作了。」

我是其中一個在觀塘工業區成長的音樂人,扎根逾十年,對這些廠廈有很複雜的感情。這個曾經擁有超過330棟工廠大廈的社區,應有盡有,裏面的人才是一個大寶藏。有人問「活化工廈」對文化界影響時,我們對傳媒說,這個區有過千隊樂隊,說罷對方有點驚訝,這個量真是厲害呀!況且我的估計已經非常保守,單是我租用的舊式小型廠廈已經有超過十隊樂隊,還有各式各樣的文化單位未有算進去。朋友說,觀塘有大量電影製作室,我對電影業較為陌生,唯一認識的就是在長輝大廈的製片商,現在已經連同觀塘地區電台FM 101 一起給人趕走,整棟空置,業主索價十億元。

對獨立音樂人而言,觀塘絕對是一個很完整的生態圈:band 房、表演場地、錄音室、樂器商店、樂器維修、遠離民居、便宜的食肆……。

這區的視覺藝術家也不簡單,有街頭藝術的先鋒,也有剛搬進來的figure名人。常想到,這個不就是香港版的Bristol嗎?倫敦西部的Bristol,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群聚(cluster),國際知名,出現過音樂勁旅Massive Attack、Tricky、Roni Size、Beth Gibbons,塗鴉名牌Banksy;又像美國底特律,曾經是生產汽車零件之城,工業式微,變成Hip-Hop勝地。

創作人都說,地氣好重要。

政府眼中只有地

但一句工業「式微」,或只談關心文化界影響,其實也太不公平。曾經走訪不同工廈單位,發現仍然有許多工廠在運作,包括香港僅存的史密夫糖果廠、塑膠工業、螺絲廠等仍然勞動,可能只是規模微型了。政府的宣傳怎麼這麼過分,他們能對 這些廠的老師傅說要如何「活化」、「起動」他們賴以為生的空間嗎?

再說體育界,其實比文化界情況更嚴峻,大大小小的訓練場地,依賴租金較便宜的工廠大廈運作,其實通常都不合法,都不敢吭一聲。靠政府資助的,就更加不敢出聲反抗。但這些訓練場地竟然都是臥虎藏龍,搞手許多是前港隊教練,獲獎無數。他們滿肚苦水,卻又怕公開後有麻煩。當然我們都非常明白,工業區的寶,是人才;政府眼中,卻只有地。

讀到觀塘專家袁智仁10 月5 日在本報刊登的文章〈如何換走「工業區」的招牌?〉(刊10 月11 日《信報》),公開了大量有力的數字,便覺得數年間我們最大的勝利,就是踢爆政府於發展工業區時所布下的謊言──工廈的空置率實際上低過商廈和甲級寫字樓。活化不成,但「打造新中環」的這塊肥肉,像新地、恒地總不會放過。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就看到以這個香港史上最大型重建項目為主題的展覽,有港府官員隨行,盲目唱好。

當他們說「多元發展」、強調「對話」之際,我以觀塘藝術家身份發言,他們卻總迴避。之後讀到參展商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馮永基的文章〈西九東九什麼該做不該做?〉,也提出讓民間從多角度參與,並質疑現有規劃的不妥善。

滿口官腔形同敲榨

早前參加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的「觀塘海濱文化藝術場地營造工作坊」,這個空降觀塘的辦公室大談如何用文化藝術粉飾重建項目。在導賞之際,我又跑到不遠處的大牌檔,另一檔主王仔告訴我那辦公室的原址是廢紙回收廠,回收廠被迫遷後如何影響生意。「最好保留這些地方,拆下拆下就全不見了。或者叫你的朋友來影相留念吧。」王仔比起陳女士較遲搬到勵業街,前身在九龍灣的安置區,持牌人是80多歲的婆婆,現行法例大牌檔牌照不得轉名、繼承,也沒有新牌。王與陳說到將來,都一臉茫然,只可以做得幾耐得幾耐。回到工作坊,辦事處竟然在討論如何在橋底的空間搞「創意大牌檔」和「環保市集」。

這些行為,簡直就是文化姦屍。

我更不能忘記起動九龍東專員凌嘉勤在工作坊尾聲,用資源敲詐眾人: 「有沒有人想搞音樂?沒有嗎?我們就不搞啦。有沒有人想搞街舞?沒有嗎……」姓凌的,沒有資源、沒有你這個辦公室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在橋底辦街頭音樂會了,別妄想用文化活動掩飾血淋淋的社區淘汰行動吧。如果上一代人的青春都花在建設上,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任務,就是保育香港。本港最大型的重建項目,或許就能演化成最大型的保育運動。

作者為香港文化監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