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潛尋香港系列二 - 勿讓香港馬爾代夫陸沉

潛尋香港系列二 - 勿讓香港馬爾代夫陸沉

Source: John Ng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政府要動用2億820萬元將大埔龍尾打造「香港芭提雅」,將石灘轉為人造沙灘,地產商則早著先機,將在附近收購下來的荒地打造華麗渡假村。

當世界的價值高舉自然為珍、自然為美,香港卻要倒行逆施,開動歷史倒車。其實早於十多年前,香港就有一些保留自然景觀的發展項目,西貢橋咀就是其中一例。根據AFCD資料庫,橋咀具有高陸地及海洋生態價值的地方,是地質公園及珊瑚保育區,曾經有朋友笑稱橋咀為「香港馬爾代夫」。

不過「香港馬爾代夫」同樣面臨陸沉的問題。本港水域海洋生物的密度一向偏低,只怪一直以來的濫捕,政府對於本地漁類和海洋生態之研究和保育的宣傳和工作都不 足。我曾在大學研究Fishery Management,亦因為感到無奈和感慨而放棄。根據2011年漁護署珊瑚普查,橋咀北及沙塘口山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77.5%)、橋咀東(66.2%)及橋咀南(29.4%)。對比2010年及2011年普查結果,橋咀南珊瑚覆蓋率已明顯減少10%[b]。

氣候劇變、天堂陸沉

十字牡丹珊瑚在橋咀覆蓋率為最廣,每次潛到橋咀及近岸,總要花上十多分鐘才潛過整片牡丹珊瑚森林,另外還有盾形陀螺珊瑚、美龍氏蜂巢珊瑚、中國角蜂巢珊瑚、粗糙菊花珊瑚等等石珊瑚。還有很多軟珊瑚品種,當每次下潛看見奶嘴海葵,一定會發現幾條可愛的小丑魚及玻璃蝦。

橋咀於1997年列入郊野公園範圍,2002年漁護署於橋咀洲設浮標以保護珊瑚,並成立珊瑚保育區,2009年則定為地質公園。咀 這樣獨特的地方,無論是地質、海陸生態及珊瑚也可達至世界水平,但往往因為遊覽人流過多,氣候變化及自然天敵, 對環境造成重大的威脅,例如珊瑚覆蓋率減少、珊瑚白化、貝殻化石減少等等。全球約有五億人口住在珊瑚礁一百公里內,因此,珊瑚礁生態系的衰退,對人類的永 續發展將是一大隱憂。

Des Hui
Source: Des Hui

過度消費 失控人流

一個生態優美的地方知名度上升,便會引來大批巿民圍觀遊覽甚至捕捉海洋生物,情況就如近日的龍尾灘。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發後,大量人流湧入多個海岸公 園,包括東平洲、印洲塘海岸公園及海下灣海岸公園,當年漁護理署估計遊覽人數遠遠超過公眾負荷人數3倍。人流倍增,對環境的負荷也同樣倍增,然而政府卻沒 有一套完善的控制人流措施。

作為潛水熱點及天然訓練場橋咀,每間潛水店逢夏日至少駛出三幾艘船,每船可載達六十人。近年油價上升,各船更愛停泊橋咀,原因是此處只離出發的碼頭二十分鐘 船程,油費省了但實則潛水店賺錢多了。在橋咀下潛的總人數高峰時可達幾百人,每次下潛不到十分鐘,總會相與其他潛友,可謂「旺過旺角」。

以橋咀的情況為例,試問珊瑚保育理念何在呢?因此政府實有必要立法控制人流。某些潛水店另闢訓練場,如在東心淇設立訓練中心,雖然也是一門賺錢生意,但起碼可以減少其他珊瑚保育區的人流。

翻查1995年Derrin Davis and Clem Tisdell 發表的文獻“Economic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al Scuba Diving and the Environment”,早在1992年埃及某些珊瑚礁已列明限制遊覽人數,若超過一定數目,將會封閉珊瑚礁一段時間以作保育用途,才能平衡經濟及環境 可持續性。如果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真的有意保育,懇請她能「靜聽」每位行山人仕、潛友、觀鳥觀蝴蝶的巿民、漁民及農民等等的心底話,不要再「偏聽」地產 商。

全球氣候變化

今年十月初澳洲海洋科學院(AIMS)公佈,由於風暴、有毒海星以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白化問題,過去27年來,澳洲大堡礁的珊瑚覆蓋率消失逾一半,結果顯示 42%被稱為「珊瑚殺手」的棘冠海星(crown-of-thorns starfish)所傷,報告也指出,2022年之前,大堡礁的珊瑚覆蓋率將再降五成。雖然香港海域並沒有棘冠海星,但香港珊瑚也有天敵-長刺海膽和果核 螺,果核螺會吃珊瑚表面的珊瑚蟲,讓珊瑚露出骨骼,長出海藻,便會引來長刺海膽把珊瑚吃掉,在2007年這兩種生物便為海下灣的珊瑚群落帶來大災難。

澳洲大堡礁的珊瑚覆蓋率在27年間鋭減,48%歸咎於頻密的熱帶氣旋;同樣地,香港內港水域珊瑚覆蓋率減少,也同樣受颱風影響,由2001-2011年間, 香港天文台共掛了32次八號風球或以上,單計2008年已有10次,而2009年錄得6次,2010年次數為零,2011年記錄為一次。翻看珊瑚普查紀 錄,就以香港最受風暴影響潛點(果洲羣島)作比較,2008年及2009年只錄得19%珊瑚覆蓋率,及後兩年覆蓋率有明顯増加至30%。另外兩個當風的地 方,伙頭墳洲及沙塘口山在2010年報告,珊瑚覆蓋率也錄得顯注增長。計上星期超級颳風桑迪首先橫掃古巴,衝向巴哈馬群島及美國東岸,全美國最多淺珊瑚的 佛羅里達州也難逃厄運。

物種遷徒何價

珊 瑚生長速度甚慢,每年只會生長大約十厘米,但破壞珊瑚往往來得容易,尤其在淺水區域,浮潛朋友一不留神就會踐踏珊瑚。近日龍尾灘事件引發各界關注,但有不 了解海洋生態的朋友,出於好奇將海中生物帶回家餵養,生物因不能適應新環境,往往只能存活數天。若誤捉頻危生物(endangerous species),更是觸犯了香港法例第586章《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當興建機場玫瑰園時,有學者也提議遷徙中華白海豚,即便海豚是海上最聰明的 動物,但都敵不過時代巨輪,無法適應新環境,船隻撞死海豚年年發生,有增無減,物種遷徙工程何其困難。陸恭蕙飽讀環境管理,卻推出一套物種大遷徙 (migration)理論包裝「汀角+」,這是何等荒謬。

John Ng2
Source: John Ng

註:橋咀簡介
橋咀郊野公園,位於西貢牛尾海 ,大約佔地100公頃 ,1997年成立郊野公園;2002年漁護署於橋咀洲設浮標以保護珊瑚,成立珊瑚保育區;2009年立為地質公園,地層屬於源自中生代白堊紀的「清水灣 組」火山岩,主要為流動條紋斑狀流紋岩熔岩,以及流紋質角礫和條紋斑狀玻屑凝灰岩。這是本港面積最小的離島郊野公園,鄰近八個海島:最大的為橋咀洲,其他七個小島包括橋頭、白沙洲、大鏟洲、小鏟洲、枕頭洲、游龍角及斷頭洲。橋咀洲位於西貢市東南方的西貢海,島上碼頭與西貢碼頭相隔僅約2000米,東面約1公里就是滘西洲。橋咀洲是西貢海一個狹長島嶼,沿南北方向延伸,長約 2500米,東西寬約500米,最高點海拔136米。橋咀洲與附近的橋頭島由一條天然沙堤連接,這種海岸沉積地貌,地理上稱為連島沙洲。

公園內的八個海島中 ,只有最大的橋咀洲的沿岸山坡上長有林木 ,其餘七個海島均鮮有樹木 。橋咀洲上的林木 ,大部分屬原生樹種 ,包括樟樹、鵝掌柴、榕樹 、木麻黃及火焰木 ,也有桃金娘和崗松等 。島上的鳥類品種有綠鷺、白腹海鵰、四聲杜鵑、噪鵑、褐翅鴉鵑、白喉紅臀鵯、火尾縫葉鶯、大山雀、黑領椋鳥、八哥、黑卷尾、喜鵲及大咀烏鴉等。其他種類的野生動物則十分罕見,間中有野豬出沒。

據生態育及資源中心2004年在西貢牛尾海一帶進行的調查,在330種香港可見的珊瑚魚中,共記錄得147種 ,當中有6種為香港新發現,及15種稀有品種。中心總監程詩灝指新品種包括玫瑰雀鯛、頰吻鼻魚 、鞍斑蝶 、腋斑普提魚 、三間雀鯛及太平洋真雀錭,主要出現於西貢橋咀島及沙塘口洲一帶。至於稀有品種如弓月蝴蝶魚、無斑金翅雀鯛、三點白及帆翅倒吊等在附近海域都有穩定種群出現 。

協力:Frankie

Reference:
香港珊瑚普查
AIMS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for coral reef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al Scuba Diving and the Environment
Derrin Davis, Clem Tisdell, Centre for Coastal Management,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