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真的是全民退休保障惹的禍嗎?

文:郭永健

現時社會討論全民退休保障時,不同的學者、議員都抨擊外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並成為會做成社會龐大的壓力。究竟,全民退休真的是十惡不赦嗎?強制性的個人儲蓄制度如強積金真的較保障制度來得好嗎?

問題出於預期壽命增加及出生率下降

以往外國的退休保障制度主要為「隨收隨支」,以稅收來支付退休金,因此表面上(apparent)便形同「左手收稅,右手支付」、「上一代收錢,下一代付鈔」。但是我們細心想想,敝除制度運行的最初時期,每名勞工均須在其工作年齡繳稅,可見每名勞工實際上為其退休金作出貢獻。

現時外國退休保障出現的財政危機,主要問題出現在人類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增加及下一代出生率急速下降。以上兩項問題均超出在政府的預期,導致現時不同政府都以不同的改革措施,如推遲退休年齡,減少退休金金額作出應對。

強積金未能對應人口老化問題

假設強積金制度面對預期壽命增加,長者的退休生活會有何影響?顯然而見,普遍長者在退休後領取的退休金將不足夠支付其餘下生活的開支,將會陷入貧窮之中,需要重新工作或者依靠稅收支付的社會保障過活。屆時政府亦可能因而需要加稅。可見,強積金不能避免預期壽命增加所帶來的問題。

強積金只是把問題個人化,然後再把出現的長者貧窮問題交由政府以稅收處理。相反,高收入人士無論其退休金或個人儲蓄均較為充足,他們才能得以倖免,繼續他們豐裕的生活。實行強制性的個人儲蓄制度的澳洲及香港,長者貧窮率便分別超出兩成及三成。

完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面對人口老化挑戰

故此,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汲取外國實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經驗,完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而非置諸不理。

在科技進步下,我們難以預測一名二十歲的勞工,在其退休後還有多長的壽命。把退休保障改為專款專項,維持獨立的財政制度,以其同一代人為其一代供款,可減少下一代對上一代需要的承擔。此外,我們亦可以以較保守的推算來預計人口壽命,並用來計算供款。

另一方面,隨著勞工生產力不斷增加下(以經合組織國家為例,自1970年起絕大部份時間便按年超過1.5%增加),即每名勞工每小時的產出增加,亦會抵消(offset)勞動人口下降帶來的影響。

最關鍵的原則為在維持社會保險的形式下,壽命較短的長者將會分擔壽命較長的長者的風險,收入較高的勞工將會分擔收入較低的勞工的風險。這樣將會較強積金更能夠減低政府的財政負擔。

假如預期壽命增加及出生率下降而需要延遲退休金領取的年齡,甚至減低退休金的給付,便需經過社會的討論及民主程序的處理,得到社會共識實行,而非任由貧窮長者自生自滅或遭標籤為社會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