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論浸大學生尋贊助事件:一個浸大生的回應

淺論浸大學生尋贊助事件:一個浸大生的回應

文:葉炳林(浸大社會學系學生)

浸大學生找深水埗良心飯店贊助交職典禮,成為網上熱話。網民大聲指責學生欺負明哥「不懂拒絕」,自己「開party」便要麻煩一間幫助基層的良心飯店;另一方面,浸大學生強調網民不知事情始末,認為「R sponsor」很正常,要搞一個體面的交職典禮無可厚非,甚至將事情扣連上大學生被污名化的問題。一時間,整件事情的焦點都放在現今大學生的質素上,也放在社會對大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上。不過,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重點。

的確,未了解事情便站在道德高地的網民,有欠理性,跟明光社道德塔利班無異;但同時,浸大學生,甚至全港大學生也沒有深入反省大學文化的陋習,將體面的交職典禮、尋找贊助等做法看作理所當然。雙方都沒有檢視過現時大學文化的根本問題,也看不出這套文化與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息息相關。

其實,別說交職典禮,各大院校的學生無論在課堂匯報,還是在學會上莊的咨詢日,都有一股「BBA熱」,習慣穿著整齊西裝,要盡量做到體面、光鮮、商業的模樣。交職典禮就更加誇張,著西裝之餘,更要買大量紀念品、卡片、禮物,然後要找食店贊助大量食物、飲品,務求做到跟外面的商業機構一樣正式,一樣隆重。為何要這樣做?沒辦法,「social吖麻」,跟老師及其他學會莊員建立良好關係,將來舉辦什麼活動都容易找人協助,更加順利。至此,我們將「體面光鮮隆重商業」看作建立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理所當然地當成必須跟從的大學文化。

當然,要求光鮮體面的何止大學文化,整個社會都如是。至少在香港社會而言,光鮮體面的先決條件,是物質。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稱為「商品拜物教」,他認為資本主義將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物與物的關係。這只是部份正確。其實自古以來,人的關係從來都是物的關係。只是,物質也有很多面向,至少包含生產及消費兩個方面。所差者就是從前人們用生產來建立關係,現在卻用消費。在傳統農村社會,一個家庭的關係就是透過合作生產、共同創造,和家庭分工得以維持。然而,今天無論親情、友情、愛情,甚至連大學學會之間的關係,都要透過消費商品來維持。而這些消費本身,就以時尚、中產、光鮮等形象為指標。所謂抽時間陪伴家人,就是一同到酒樓飲茶,或者一家大細到高級餐廳進膳;跟朋友或情人出外,就等於行街shopping睇戲食飯;同樣道理,借商品(西裝、紀念品、卡片、食物)來顯示自己夠體面夠光鮮,再藉這種形象建立關係,甚至認為這是必然的做法,正是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底下的產物。由於整個社會都要求我們這樣建立人際關係,才會產生上述那種畸形的大學文化,才會導致一班大學生明明沒有什麼財力都要將交職典禮搞得隆重正式,結果要四出尋找贊助。

或許有人會問,大學生跟從主流、高尚、消費的文化,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大學生會因此喪失抵抗主流,建立理想社會的能力。黑格爾哲學的傳統,會認為社會進化的根本動力在於有一股批判現狀、改變現狀的「否定(negation)」力量。這不無道理,如非十七至十九世紀發生一連串思想、政治及經濟革命,恐怕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封建、皇權、迷信的年代。今時今日,大學生比起一般打工仔女有更多時間、資源、空間,甚至批判思維來抵抗主流,實踐多元次文化,藉此促進社會進步。假如連暫時不需要被資本奴役的大學生都主動投身到消費文化當中,舉辦所有活動都以吃喝玩樂、高尚體面為要旨,甚至將大學這個批判的最後陣地都拱手相讓,我們怎能再寄望社會有改革?如何再跟人談平等、自由、民主、公義等核心價值?

所以,問題重點根本不在於大學生質素,也不在於學會是否欺負明哥,而在於資本主義將消費、商業、光鮮、體面、隆重、正式視為理所當然,形成一套畸形的主流意識和文化霸權,然後上至社會,下至大學都主動服從。真正需要反省的,不是學生有否考慮明哥的經濟能力,而是打從一開始,為何學生活動要搞得如此高尚中產化,以及為何整個社會都有「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的人際關係指標。表面上,這件事似乎是大學生與基層之間的對立。事實卻是,主流的消費及中上產文化與基層利益產生對立。可嘆的,卻是一眾網民學生都無法看清這個問題根源。也許,今次事件就是一個機會,讓大學生們好好思考大學中產化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