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市日記》第六期:編輯的話

ud006

編按:獨媒將連續三日轉載《城市日記》最新出版的第六期文章,敬請留意。

在農曆新年前,《城市日記》的設計師Sarah問我,能否把五月的日記變成觀塘特輯。事緣過去幾過月,她和的同事在忙於籌辦下月中舉行的九龍東展覽,關於建築和設計。在籌劃過程中,她發現這個脫變中的舊區,有許多人和事值得紀錄下來。

觀塘是香港第一個新巿鎮,沿海是工業區,靠山是住宅,背山面海,中間是商住混合的巿中心裕民坊,是個工業衞星城市。隨著金融、地產對香港發展越來越舉足輕重,觀塘也無可避免要經歷大規模重建,重新定位為商貿區。

這期《城市日記》找來四名觀塘民居跟你分享故事,也希望今次的特輯形式,能為我們將來採訪深水埗故事提供一個藍本。

海記和 Dickson 在觀塘生活了超過半世紀,他們的經歷和觀塘的工業發展密不可分,也吸引了 Kimi 和 Dom 這兩名年青人搬進去居住。上一代人努力為觀塘打好基礎,年青一輩則用行動豐富她的內涵,不許外人隨便破壞他們這條「村莊」,要保衞家園。

受到 Kimi 啟發,我找來 Yammie 為《城市日記》製作了四段錄音,收錄觀塘大業街三個晚上的音樂聲,讓你知道年青一代已經靜靜起革命,為全不起眼的大業街帶來新意義。

Yammie、Anson 和原人在2009年成立網站「我們的地圖:官塘文化與歷史」。Yammie 在藍田居住,愛錄音、混音;Anson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助理教授,在觀塘長大;原人則是社運人士,小時候住在鯉魚門,現時仍愛逛觀塘。沒有他們過去幾年的研究和記錄,今期《城市日記》就沒有觀塘的故事。

黎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