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追求點擊率 玩死新聞業

新聞和傳播新聞的方法是很奇特的組合。

數年前,我因為和上司對某些事件觀點南轅北轍,而我又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新聞被放在不顯著的位置。當年公司每星期都會向記者發放一週十大最受歡迎新聞的排名。我那些討上司厭的報導居然名列前茅。

我相信每名記者,看到自己報導點擊率高的時候都會感到鼓舞。但對於記者而言點擊率只是參考,它不會亦不能取代記者的專業判斷。這要回歸到記者為何做記者,又或是記者究竟是個怎樣的行業,記者是一群怎樣的人。

新聞有新聞的工作方式
新聞之所以是新聞,有其公信力,不能脫離其工作方式去討論,這是新聞的根基。

記者的工作方式包括採訪、核實資料、準確報導。基於對新聞及對公眾知情權的忠誠,記者會將商業及政治考慮排除在外(政治並非指政治新聞,或是新聞本身的政治性,而是外在政治力量對記者判斷新聞的影響)。所屬機構走大報路綫也好,走小報 tabloid 路綫亦好,記者還是用同樣態度處理新聞,因此公眾會相信新聞。今時今日大街小巷依然會聽到:「新聞報咗啦」,「報紙係咁報㗎」。公眾知道新聞不是廣告,新聞作為第四權,負起監察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工作。新聞自由、採訪自由亦在國際公約及各處的本地法律中得到確認。

然而新聞不能擺脫其商品的本質,傳播新聞的方法不論是傳統的媒體還是新興的,基本上都是商業產品,依賴廣告收入。努力將商業影響排除在新聞以外的記者,都是商業機構的僱員。(獨立媒體是少數依靠小額捐款的非商業媒體,所以我們只有三名職員)傳媒機構是商業產品,依靠賣新聞賺錢,傳媒老闆有其商業、政治考慮,加上新聞本身的公信力,有權、有勢、有影響力、有錢的,會有各種方法,影響記者,所以記者每天都依靠他對公眾知情權及對新聞的忠誠,為新聞做判斷。

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報紙銷量是公眾對記者工作有多認同的指標,但這個認同是對整個編採團隊的認同。在新媒體的年代,每一篇新聞報導都有屬於它的點擊率,記者能直接知道公眾對他或她的工作成果有多認同。記者報導的對象是公眾,支持記者的除了每個月的薪金外亦是公眾,另一方面記者亦是公眾的一份子,記者對公眾應該只有謙卑,沒有傲慢。

然而,只看點擊率就可以評估一篇報導的好壞、重要性嗎?

守護第四權、堅持普世價值的記者
記者的工作應該是建基於一些信念,包括對普世價值的堅持、對社會的承擔、對公眾利益的守護、對弱勢社羣的關懷等。這些信念和新聞工作做為第四權,互相呼應。

基於這些信念,記者每天會在茫茫的訊息大海中找尋值得報導的資料,將它們變成新聞,讓公眾知道。另一方面,因為新聞工作的本質,和傳媒機構在社會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記者每天都會長時間接觸到大量的資料,這是一般公眾沒有的優勢,基於這個原因,記者可以從中選取最重要的資料,加上分析,讓公眾知道。

記者不報,公眾很可能不會知道某項爭議或某宗醜聞。獨媒近期一系列解放軍碼頭的報導、揭發海洋公園圈養海豚,Pinky撞泳池邊,民主大報揭發麥齊光涉嫌騙租金津貼、陳茂波出租劏割房,都是例子。

與主流價值不一致,就不是新聞?
有時這些爭議和主流價值觀一致,但亦有不少例子告訴我們,記者眼中的爭議和醜聞,和主流價值觀有出入,以海洋公園的報導為例,相信社會上有不少人覺得圈養動物沒有問題,但大部份人覺得沒有問題,不等如不重要、不用報導或不用詳盡報導。曾幾何時,環保、保育被發展至上的香港視為不設實際,現在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議題。

記者關心的不應該只是點擊率,而是新聞對社會、對公眾的重要性。報導出來後的點擊率是參考,反應好是鼓勵、反應不好,不等如報導不重要、沒有價值。

浪漫化了的記者?
以上所說的,是把記者浪漫化了嗎?當然不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大家心知肚明還剩下多少傳媒沒有歸邊傳媒老闆把他們的商業和政治利益滲入新聞,自我審查每天都在發生。

另一方面,記者人工低是香港社會的常識。根據記協前年的資料,過半數有十年經驗的記者薪酬不到兩萬元,而且加薪幅度遠追不上通漲,即使有個別傳媒出手比較闊綽,部份記者薪金相對高一些,但記者收入與社會上的精英差距非常大,是不爭的事實。大部份記者不會用人均1,000元 per head 的價錢食一餐飯,一是奢侈,二無必要,三即使食了,亦不會打鑼打鼓,因為沒有修養。

面對殘酷的現實,做記者一點都不浪漫,不是精英,亦沒有什麼精英主義可言。堅持做新聞是基於那些不值錢,但亦不會被錢買起的信念。

點擊率敗壞新聞業
將點擊率和記者的報酬直接掛勾,只會敗壞新聞行業、矮化新聞、使新聞價值變質。要改善記者待遇可以加人工,改善工作環境和福利,五天工作,放銀行假是最基本的待遇。

點擊率是否等同民主選擇,請看獨媒的影片《獨角秀:點擊新聞》,我們有簡單的回應。

至於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年代的生存問題,為公眾的知情權繼續做好新聞是任何時代、任何載體都需要的。要在互聯網年代生存而且蓬勃發展,決策者要是互聯網人,深知網的優點、弱點和各種可能性,怎樣善用這些可能性,去吸引更多人瀏覽。

編輯:黃俊邦
圖及標題均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