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拓堆填觸礁 谷減廢最佳時機

拓堆填觸礁  谷減廢最佳時機

當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討論擴建堆填區,即是堆填區爭議最白熱化的時候,傳媒往往都會問一個問題:「除堆填區以外,我們還有選擇嗎?」「如果財委會不通過撥款,是否真的會垃圾圍城?到最後,堆填區是必需的嗎?」

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不厭其煩解釋一次,任何廢物管理架構都是以避免和減少廢物為先,之後的次序為重用,回收及循環再造,最後才是焚化及棄置。但記者們總會說,「即是你們都支持擴建堆填區?」筆者的答法是,「除非今天我們有一次神仙棒,或者,有火箭將廢物運上太空黑洞,否則我們挖再深的洞,擴建多大的堆填區,終有一天會用完。」就是最後「阿媽係女人」的這幾句,加上被傳媒「斬頭斬尾攞中間」,詮釋為「環團認為堆填區擴建無可避免」,給人的印象難免會覺得我們只是支持堆填區擴建這個單一方案。

但事實上,地球之友作為一個綠色團體,我們很清楚廢物管理的優先次序。一直以來我們鼓勵市民從源頭減廢,做好分類回收,要求政府落實減廢政策包括廢物收費及生產者責任制、支援回收再造產業,這些都是本會一貫的立場。我們一直批評的,是政府言行不一,一邊說重視源頭減廢;另一邊,無論是從財政資源投入多寡,及政策推動的先後及力度而言,傾斜的往往是堆填區及焚化設施,亦即是將資源永久消滅及掩埋。

過去一個月,市民看到的是,5月20日環境局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提出十年內減廢四成;其中提到要推行廢物收費等政策,環保團體都一致歡迎的,但文件並沒有有關的政策細節,亦沒有提到如何解決回收業的困境及低價回收物的通路問題。藍圖公布後短短一個星期後,於5月27日,環境局便於立法會的環境事務委員會,要求擴建三個堆填區;議員向局方提出不少有關政府在回收上的政策,但得到的回應都是要求議員支持堆填區,堆填區為整全廢物管理框架一部份,不擴建等於令香港垃圾圍城等等。有些支持政府的論點亦認為,擴建堆填區是為整體利益,議員不應為地區選票及民粹而反對擴建。

如果你有機會跟堆填區附近最受影響的居民傾談,他們第一句便跟你說「我們明白堆填區是要擴建的,我們知道最終是要堆填的」。除了發聲最多的將軍澳區居民,屯門龍鼓灘及平時較少抗議的下白泥居民,他們會告訴你,作為原居民他們二十多年前的居住環境,他們兒時弄潮掘硯玩耍的沙灘,今天因為堆填區變成臭味及泥水的集中地。他們娓娓道來他們嚮往從前未被污染的環境,但更強烈的是他們表達,對政府在減廢上缺乏承擔的極度失望!回收筒內的膠樽被食環署承辦商送往堆填區、對一直艱苦經營的回收再造產業「闊佬懶理」、回收率被指報大數、外地運來的「廢膠」滯港、洋垃圾被指運往堆填區,政府部門被揭木卡板之類的回收物料經過環保園卻「過門不入」,被送往堆填區;太多太多的政府錯漏,以往太多太多的「空頭支票」,你叫一眾議員,民間團體,全港市民如何將信任交託,如何不會擔心一旦擴建成功,政府便「過了海便是神仙」,不會將減廢,回收付諸實行?

我們明白,上屆政府確實留低太多包袱給今屆政府,將所有責任推向他們也有欠公允;但與此同時,民間要求政府帶頭減廢,落實各項政策鼓勵回收,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早前,政府宣佈會成立基金支援回收業,以及由林鄭月娥司長統籌跨部門的督導委員會,協調政各府部門做好減廢及回收。所謂「有危有機」,當市民明白當前廢物危機,不能再採取「眼不見為淨」的態度,認真檢視現時過度的消費模式;當各個政府部門被「拉下水」,再不能對回收工作上「側側膊」的時候,政府應當利用這個時機,大力推動社會源頭減廢,下定決心拿出魄力,凝聚社會合力做好廢物資源管理,這才是一個對市民對下一代負責的政府;而不是說,除了擴建堆填區,我們別無選擇。

作者: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葉佩華
原文刊於:2013年7月23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