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希望 — 現代都市農業

香港希望 — 現代都市農業

元朗絲苗、鶴藪白菜、雷公鑿苦瓜(打鼓嶺)、白泥蘿蔔、川龍西洋菜、八鄉老薑、昂平茶葉、南涌蓮藕、錦田蕃茄、塱原通菜、林村桃花、大帽山菠蘿蜜和香蕉等,沒想到香港曾經有這麼多特色土產,有部份現在仍然默默耕耘著。

剛聽了由本土研究社成員、中大農業發展組創會成員劉海龍先生分享的「這麼遠,那麼近的本土農業」講座,深深被一幅梯田景色的照片所吸引,這裡不是雲南元陽梯田,而是 1962年香港農村的景象(取自香港年報,沒有標註地點)。

IMG_48684966516402_5RY1S_600x0

戰後,五六十年代,香港難民大量湧入,飽肚至上的心理使到農民都以種稻米為主,所以,這樣子的水稻梯田廣佈香港山頭野嶺。七八十年代是農業的黃金時代,1983年最高產值達15.5億元,稻田變成菜田或魚塘,農產品也相當多元,有豬、雞和鴨的禽畜業,有四時不同的蔬菜瓜果,有淡水魚類和裝飾花卉等。但與此同時,香港新市鎮的發展,道路網絡擴充等,農地面積不斷縮小,由70年接近14,000公頃,到2005年剩下約6,000公頃。現在香港有超過4,000公頃被荒廢的農地,原因不是沒有人願意耕田,而是農地早已被發展商收購,他們等待政府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新發展區計劃,如元朗南、洪水橋、新界東北、新界北等,只要計劃工程一上馬,農地價值便可以升價十倍百倍。即使細小一片由村民擁有的農地,棄耕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向城規會改為鄉村用地,所以,沒有多少地主願意租出。

香港農業是否只有一條死路?當我看到以下的這張 slide ,我看到了希望。

DSC_1110_OcKVv_600x0

假如4,030公頃的荒地都復耕:

﹣每年約24萬噸的新鮮蔬菜
市民每年可以有超過三個月全吃本地菜

﹣2萬8千多個農夫空缺
經培訓後就能容納近四分一的失業人口

﹣推動一系列的產業
境內運輸、批發、銷售、科研、種子及餐飲旅遊業等

﹣廚餘再生:(馬寶寶社區農場數據)
若各農場都能善用附近社區廚餘→平均每日能處理2,554噸廚餘
即每日總廚餘量的七成!
黑水虻→各大魚塘及魚排→所有廚餘變成食物!

Screen20Shot202013-10-1820at203.59.5720PM_4pRJ5_600x0

香港政府正計劃在小蠔灣花巨資興建一座綜合的廚餘回收中心,即使一切順利,廚餘最終變成了堆肥,但香港卻沒有相應的農業活動去接收大量的堆肥,難道我們把這些珍貴的資源又堆到快將爆滿的堆填區?我知道農業的推廣不在環保署的範籌,但我希望環境局不如把這畢錢用在製訂新都市農業政策,鼓勵資助更多有心人從事這個行業。

不要讓珍貴的土地資源白白浪費,不再讓荒地只曬太陽,政府只要規定農地用途不能更改或農地零損失政府,把想利用農地發財的美夢破開,地主自然會賣出或租出現有的農地,更進一步是要地主把荒地交出,由非牟利團體或基金管理,善用我們的鄉郊。

冷知識:

九龍塘達之路的命名,是來自有糖薑大王之稱的余達之。香港曾經有11家糖薑廠,1939年香港出口649萬磅,以英國(年銷3萬桶)和荷蘭入口最多,其次為美國、澳洲、南洋、印度、華北、華中等地。近年,有一間自1920年開始的糖薑廠再次生產,雖然不知是否用本地薑,但我想若未能有本地出產的薑作原材料,再加一個小型加工廠,不難成為極具本土特色的手信。

IMG_3038_IbeQr_600x0

這是現代農田村落的一景,位處大帽山一隅,在那裡耕種了兩代的村民,竟在現時的土地政策下,要被迫放棄耕種。

PingChe_Panorama2_RqrKP_600x0

位於新界北坪輋一片的荒廢農地,野薑花進佔整片濕地,是否用野薑製成的糖薑更野味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