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何首爾地鐵站「大學名」尤其多?

來到首爾,一般最大眾化與受遊客方便的交通工具,都是乘地下鐵。首爾的地下鐵,除了韓文字外,也有一個漢字的譯名,而往往這些漢字名稱也會令人感到很有趣,如「藥水」、「往十里」、「君子」與「大方」等等。

但原來有所不知,首爾的地下鐵裡,其實有不少地鐵站的名稱,都是以「大學」的學校名來命名,例如「弘大入口」、「梨大」、「西江大」、「高麗大」、「外大前」、「漢城大入口」、「誠信女大入口」和「光雲大」等。迄今為止,一共有22個在首爾地鐵站,是以大學的名稱取名。

屬於首爾麻浦區新水洞的的「西江大」地鐵站,早於2012年通車以後,其實一直都名命為「西江站」,而「西江站」於今年3月17日易名為「西江大」站,背後原來是因為西江大學的法團人、學校與當地居民從2011年起開始,努力不懈地爭取才能成功的結果。

有見及此,正在建設並將於2016年通車的首爾新鐵路線「牛耳新設線」中,第三個站的位置正鄰近附近的「德成女子大學」,結果他們也成功爭取把這個站命名為「德成女大」站。在同一線路上,第九個站也剛剛鄰近兩所大學,包括是「西京大學」與「國民大學」,現在兩所大學還在舉辦簽名運動,競爭成最終的贏家。

對很多大學而言,能夠把自己大學的名字命名成當區附近的地鐵站名稱,最大與最有力的幫助肯定是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因為每一天每一刻地鐵也會廣播著自己學校的名稱,反覆的推廣,是推銷學校的一大方法。

另外,以大學名字命名車站,也可以避免找錯車站與弄得一頭霧水的問題。前段提及的「西江站」,原來首爾地鐵六號線中的「廣興倉驛」的副站名,也被稱為「西江」,所以,其實很容易造成混亂。現在改為「西江大」站,可以協助澄清一些地名上相衝的不便。

近年中另一個有趣例子,是位於首爾地鐵一號線,自朴正熙年代起一直被稱為「城北」的車站,於2013年2月忽然改名為「光雲大」站 (光雲大學)。改名為原因,是因為「城北站」原來一直以來卻不是位於首爾的城北區,所以,改名後可以讓乘客不會再弄錯地方。

在2006年訂立的「首爾地鐵姓名或修訂程序與標準」法規中,對於是否包括大學名稱為地鐵站未有完全排除,因而招來大量大學不斷向首爾的「首都圈電鐵」公司申請。但根據歷史,一般而言,在大學500米範圍內的地鐵站,都會申請該車站的名命權,例如高麗大學和崇實大學。

一來競爭激烈,二來政策也不是完全開放給大學申請地鐵站的命名,所以近年首爾繞過舊政策,開發了「副驛名」(副站名) 的新方向,即在一般正常車站旁加上一個括號,然後寫上一個副站名稱。這種設計,近年成為不少大學延伸爭奪的新市場。例如2012年,位於京畿道水原市的慶熙大學國際校園,便成功在地鐵盆唐線的「靈通站」旁上,加上「慶熙大」的副站名,有助居民增加對該大學的認知。

就是這些例子一開,結果引來更多大學大舉湧到韓國鐵路公社,要求根據2006年的新規定,申請「副站名」。但原來,要獲得這一類「副站名」的命名權,往往都要給錢買下。一般2-3年合約,就要花上 $3000-4000萬韓圜,例如韓國藝術綜合大學與南首爾大學,就是花費了數千萬韓圜,買了「新里門站」和「成歡站」的副站名3年的使用權。

對於越來越著重公關宣傳的大學而言,能夠取得地鐵的「副站名」的使用權,是關係著它們的收生率和對外認識程度。就像本來從來無人問津的首爾「韓神大學」,就在早年花錢投資買了首爾地鐵「餠店站」的副站名後,的確對學生的吸引度有所提升,可見收購地鐵的「副站名」,也就是當下韓國的大學最炙手可熱的投資。

當然,亂花投資,有時也會苦了一批學生。例如在首爾二號線的「首爾大入口站」,其實與首爾大學的正門入口處離開足足有兩公里的距離,單是從地鐵站走過去也需花上約30分鐘;在四號線「梨水站」的副站名「總神大入口」,其實也是離開總神大學有一公里,要徒步行20分鐘才到大學門口。先不說大學跟地鐵站的距離是否應該要有一定關連才可買下命名權,更大的問題是「副站名」的「壽命」可能會是短短數年便會一轉,對市民和學生來說,也可能帶來極大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