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黃傑瑜:藝博會揭示香港藝術館體系的空白

八年前,大概沒有什麼人可以解釋藝術博覽會是怎麼一回事。今天,歐洲的大型博覽會中,已不難見到結隊前往的華裔藏家群。香港的藝術商業產業,特別是當代藝術,經歷了十年前所未有的蓬勃。以博覽會經營而言,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可說是相當成功。其純熟的商業操作、加上香港拍賣業的興旺及貿易優勢,成功令香港成為亞洲的藝術交易中心。但細心旁觀巴塞爾藝術展,我們不難看到本地,甚至亞洲畫廊日漸被邊緣化的生存困境,拉闊的看,藝術商業的迅速壯大,反襯了香港在藝術文化設施上的空白,讓藝術系統天秤不正常的傾向一邊。

博覽會前身為二零零八年創辦的香港國際藝術展(ARTHK),當時正值香港拍賣市場興旺,蘇富比及佳士得年年拍賣創新高,但具規模的博覽會還還不見踪影,反觀當時上海於早一年,即二零零七年,已經舉辦了第一屆上海當代博覽會,聲勢更一時無兩。在此背景下,二零零八年ARTHK的橫空出世完全不算意料之外,更有點姍姍來遲之感。憑著香港作為世界第三大拍賣中心的地位、零關稅及成熟基建配套的優勢,ARTHK雖在規模上不及上海當代,但卻有口皆碑,並迅速持續壯大,反觀上海當代很快在配套不全的情況下,曇花一現,終歸落得停辦收場。ARTHK順利成為亞洲最為重要的藝術博覽會,更於二零一一年獲全球最為重要的藝術博覽會商ART BASEL收購旗下,成為繼瑞士巴塞爾、美國邁阿密海漢後,該集團第三個,亦可能是最具潛力的博覽會,進一步穩固了香港作為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重要地位。

如此完美的佈局實在令人興奮,其中包括我們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於其網誌高度讚揚博覽會對香港經濟的貢獻。實際上,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對香港經濟的裨益無容置疑,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群,全屬超高端的消費客戶,除了購買藝術品,他們於香港的衣食住行,更直接帶挾香港的酒店及零售業生意。事實上,博覽會說穿了不過是Trade Show,對畫廊要確保有足夠及重要的藏家進場,對藏家則要以展品的質素把口碑做起來,你要挑剔他們實在很難,若然要挑剔他們沒有負起教育及學術功能,更加是文不對題。

但若把博覽會當成一個現象來看,則我們確實看到很多藝術市場發展及本土藝術發展的難題。從二零零八年創辦至今,博覽會儘管一直強調要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的面貌,但其實一直把「國際性」作為重點經營的方向。二零零八年至今,亞洲藏家對西方藝術家的興趣可謂日益濃烈。尤記得當年參展第一屆博覽會的紐約MAX LANG畫廊負責人對傳媒坦言西方大師作品的銷情可謂慘淡非常,剛過去的五月,追逐西方名家的亞洲藏家身影比比皆是,中間更有令人熟悉的藝術界新藏家,如新世界家族的鄭志剛。這七年間市場的變化相當大,博覽會由亞洲畫廊主導,演變成現在東西各半,有時亞洲的聲音甚至被西方畫廊蓋過,令博覽會變為西方畫廊進駐亞洲的試煉場。事實上,這局面亦同時對應了本土畫廊近年在港發展的概況:國際性大畫廊瘋狂進駐香港租金昂貴的黃金地段,本土畫廊日益被邊緣化,被迫遷往南區,甚至結業。香港崇尚自由經濟,但對於推廣亞洲文化的本土畫廊,尤其是有代理香港藝術家的畫廊,站在推廣本土文化的立場,政府是否可予以資助﹖

最常被人拿來跟香港比較的新加坡,在資助藝術項目似乎更為手鬆,而且不只限於非營利的文化機構。翻查新加坡國家藝術協會(National Art Council)的資助項目,資助畫廊於畫廊內或到博覽會中展示新加坡藝術家是家常便飯,例如今年六月,他們資助了Michael Janssen畫廊於巴塞爾的Volta博覽會展覽新加坡藝術家Jeremy Sharma的作品。政府的資助直接減低畫廊在銷售作品的壓力,令他們更願意展覽本土藝術家,增加本土藝術家在國際藝壇的能見度。

每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最令我驚訝的,是眾多普羅大眾爭相去巴塞爾藝術展參觀。他們沒有(或還沒有開始)收藏藝術,卻對藝術有著令人出乎意料的熱情及好奇,不少更自費進場。這種集體行為令人驚訝,這體現到市民其實並非藝術冷感,相反,他們對藝術愈漸感興趣。但令人悲哀的是,博覽會可說是觀看藝術品的最差場所。博覽會的本質根本沒有教育功能,一大堆毫不相關的作品放在一塊,完全缺乏深入的介紹,只會讓人更摸不落頭腦。悲哀之處是香港市民對當代藝術的慾望如此高漲,要一親當代藝術的芳澤,只能向巴塞爾藝術展埋手。藝術博覽會加上國際拍賣會在香港不停膨脹,只曝露了香港以至大中華區於藝術館體系上的空白。一個完善的藝術體系,不能只有價錢,沒有學術梳理,建立具教育功能的藝術館體系之迫切性不言而喻。

藝術體系的完整在於天秤的平衡,完善的藝術商業產業鏈,能夠培養藝術贊助人,支持藝術體系的持續成長。假若香港政府引入國外常見的藝術品捐贈扣稅計劃,鼓勵捐贈風氣,由博物館把關,把具重要文化意義的作品,永久留給大眾。此舉把資源從產業系統中釋出,讓香港人真正獲益於藝術產業的蓬勃,在具質素的藝術館中真正了解及接觸當代藝術。

藝術產業蓬勃了十年,我有幸參與其中。十年樹人只為始,如何抓緊改變的契機,為下一個十年鋪路才是最重要,希望借此小文與各同道中人互勉。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4年7月28日

圖片來源:Art Basel Official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