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路,是人行出來的」——道路使用的實權與癱瘓中環的元兇

(圖中為聖十字徑路口行人過路燈的街景(攝自google map),在廿多年前,這裡並未設圖中此交通燈,很多居民直接橫過筲箕灣道,日久才讓社會了解設置過路設施的需要。)

「路,是人行出來的。」是老生常談,也是眾多社區各處的生態。不少現在人來人往的行人道,都是屋苑落成入伙時圖則上本來沒有的,反倒是居民覺得那裡應該有條路才方便快捷,於是用腳踩斷竹棚、用腳撥開人工花槽上的喬木,自行開出條花泥路來,然後那條泥路慢慢受其他居民歡迎和慣用,屋苑的管理層受區議員或是居民的要求才正式將它開辟成一條正式的行人通道。

同樣被人用腳走出來而被認可形成的道路,還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例子:廿年前,西灣河聖十字徑本來是沒有行人過路燈的,是居民多年來頻繁地慣常在該處橫過馬路,於是才被納入地區設施工程的一部份。

從道路設施到交通系統,無一不是因應 End User 的需求而生。我的舊文【註一】也早有提及,過去用交通系統來主導市民通勤需要和人口流向的思維已經過時,不贅。港府跟運房局沒有為交通政策導航把關,公營機構沒有履行應有的職責和道德責任,這更不用我多說。這一篇我不談外國案例和政策倫理,更不談政府應該或可以做甚麼。

來想想我們民眾可以做些甚麼吧。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面對有升無減的車資和日益惡劣的通勤環境,以車代步對所有打工仔女來說是天荒夜譚,八折的又被嚴厲打擊——於是市民上下班只能默默忍受惡劣擠逼的公共交通系統、硬食那只比的士錢便宜不足一半的車費。

要搭的士返工,也可以與同區鄰人共約搭的士,分擔的士車資。與其要的士司機停在街上兜客釣泥艋,不如由乘客一方自發儲夠四五個人一起搭的士,不就化算安全得多麼?至於要如何集結四五個人一起搭的士?現在電召的士的app技術日新月異,是否可以代為整理訂單,讓乘客可以集中並組織起來,長遠形成一個的士常顧的族群?當共用的士的文化普及起來,就可以帶動更多人轉用的士作為交通公具,對的士司機來說不但能省下兜客的油錢和功夫,也有助吸引更多客源。

除了僱員,僱主亦可以考慮以【A04僱員服務/A08合約式出租非專營巴士服務】【註二】,為僱員安排上下班的通勤安排。目前不少座落於偏遠地區的企業都會用A08形式提供員工接送服務,甚至連中上環某些公司也有類似的安排!地區居民也可以自發組織民間團體,以【A06居民服務/A08合約式出租非專營巴士服務】的方式申請邨巴來舒緩居民的通勤之苦和財政壓力。再不然,如果你的工作性質容許的話,踏單車上下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也許你會擔心,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的話,中上環會否因此而變得更擠塞?

不要忘記,循廣義來說,不論是公司巴士、村巴、小巴甚至四至五人一部私家車(俗稱 Carpooling)【註三】或的士,都算是集體運輸的一種形式;港府和運輸處一直沒有鼓勵民間共用交通公具,只會用政策包裝來把現有的公共專營交通「服務」商品化,對於民間可自主運作的非專營制度體系,運輸署往往對不同社群套用不同的標準來處理發牌申請,可自由定線的紅色小巴更是被處處設限,高速公路及新市鎮地區都不准許開線。無論如何,這種市民自發的集體運輸方式也是有相當效益的。

現在市中心地區擠塞,是署方在毫不理解地區人口實際需要之下,盲目劃分道路資源的惡果:為甚麼德輔道中有那麼多巴士線行經,還容許貨車在車站上落貨?為甚麼干諾道中的落車站那麼短那麼擠逼?為甚麼政府合署大樓的落車站使用率那麼低?

中上環的塞車現象,並不是地區路面負荷過大的問題,而是道路及設施規劃沒有配合實際需要的問題。君不見中上環不尋常的路面癱瘓,多半是因為一宗微乎其微的交通小意外(例如爭線擦傷車身之類)造成樽頸位所致的嗎?一套認真規劃出來的道路系統是不會如此脆弱的。

因此真正的癱瘓中環,在佔中尚未啓動之先,政府一方早已默讓中環癱瘓了。

在近年港鐵事故頻生、運輸署盲目容許運輸機構加價、公共運輸機構服務水平令人髮指的情況下,單是因交通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害、社會成本,足以讓政府的誠信和認受性落入瀕臨破產的境地。我不知道一直以來會看我寫交通政策或其他文章的朋友,是怎樣看普選。由始至終,我都強調交通政策、路權、規劃權的公眾透明度和民眾認受性。我認為,香港現政權能實現其公眾認受性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立即實行不設篩選的雙普選,成立一個能讓民意干預政策的政府。

也許,會有更多的士和小巴湧入中上環,可是我們現在的擠塞問題也不見得好,而且也毫無改善的跡象。反倒是既然無論怎樣還是會塞車,路面還是會癱瘓,那我們何不自行找方法來尋找出路?就像當年的居民用自己雙腳來行出一條看似不合現況規矩的歧路一樣。當我們群眾用雙腳來座言起行,自主規劃自己如何使用道路,真正能改善生活的改變才能出現。與其繼續默默容讓一兩宗交通小意外癱瘓整個中環,倒不如從生活上嘗試脫離自己對崮有充滿腐朽的制度的依賴,為自己追尋更好的生活環境?

不論是如上所述,我們改變自己的通勤習慣,對現有運輸系統投下不信任票;抑或參與佔中或前線的抗爭運動,我們都得相信:路,是由人行出來的——這是我們人類的生存法則。如此,我們才有從沙甸魚般的通勤生活中解放的可能。

【註一】:《國外與香港的鐵路基建決策之考量原則(一)所謂的系統老化
【註二】:《非專營巴士服務簡介》,運輸署
【註三】:Carpool,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