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位邏輯學家的政治偏執

華人學者中對數理邏緝有創發式貢獻的,屈指可數,我想到的只有王浩和沈有鼎;王浩的老師金岳霖名氣很大,但他的貢獻是介紹和推廣數理邏輯,創發則闕如。三人中王浩的學術成就最高,他在哈佛師從 Quine,不出兩年便完成博士學位,是第一位拿哈佛 Junior Fellowship 的華人,任教過的大學包括哈佛和牛津(牛津著名的哲學講座 John Locke Lectures 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第二屆的講者就是王浩);除了建構邏輯系統,他還對電腦的發展有貢獻,也深入研究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有所發明(順帶一提,王浩跟 Gödel 是好朋友)。

這樣出色的一位邏輯學家,在政治上卻沒有獨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胡適曾經和王浩「交過手」,他在1952年4月2日的《日記》裏記載了這件事:

『下午在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的 Boston 年會上,讀了一篇短文,題為“ From the Open Door to the Iron Curtain ”。讀了之後,即有中國親共的學生兩人(一為趙國鈞,一為□□)站起來質問反駁,其一人「氣」得說話四面打旋!其一人問:「你不信中國現在比從前強( stronger )了嗎?」我說:“ No! ”他又說:「中國不比從前更獨立了嗎?」我大聲說:“ No! ”』

根據余英時的〈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這段文字裏姓名留空「□□」的是王浩,那是余英時從一位當時在場者得到證實的。胡適指王浩是「中國親共的學生」,則是錯了——王浩那時已在哈佛任教。

余英時說『王浩受父親影響,從中學起已信仰馬克思主義,他的「親共」是根深柢固的』;王浩在1952年仍然受中共政治宣傳迷惑,不足為奇,可是,(根據余英時)「直到1976年以後他對共產黨的幻想才開始破滅」。1976年乃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年,十年浩劫,那時中共建國已近三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已發生過多次政治鬥爭,中共政權的猙獰面目早已清楚露出;王浩對共產黨的幻想到這時才「開始破滅」,可算後知後覺。由此可見,無論學問多高,也未必能幫助一個人消除偏執,尤其是如果那學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數理邏輯。

當然,這跟王浩的性格也可能有關係。Quine 在自傳 The Time of My Life 裏有一段是描述王浩的,相當有趣,可資參考,我試譯如下:

「王浩重返哈佛,和我們共事。他活得並不快樂,儘管一直都成功和幸運。我在1945年第一次和他通信時,他在中國生活得不愉快,想到美國來。在哈佛他是一位出色的研究生,但由於覺得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不開心。他認為只要有學術著作和拿到博士學位,一切便會不同;兩者他都做到了,而且還成為研究員學會[Society of Fellows]的初級研究員。然而,他因為獨身而仍然不快樂,所以便跟漂亮而能幹的年青地質學家 Yenking[找不到中文原名]結婚。婚後他又不快樂了,兩人便分居。當初級研究員的第三年,他走到蘇黎世與伯奈斯[Paul Bernays]一起做研究,並在那裏寫信告訴我,他得到快樂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哈佛獲得教席。我們聘任了他,而且不要求他教任何他不想教的東西,可是,他仍然不快樂。他安排了一年休假,去了巴勒斯公司[Burroughs]工作,想看看自己是否會喜歡電腦行業。最後他接受了牛津的高級講師教席,那是1964年的春天,當時我們正短暫地合作找出產生無限序數的俐落方法。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公開對西方表示不滿和堅定支持紅色中國。」

原文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