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用音樂說一個關於妥協的故事

(小量劇透)

Gretta和Dave自學生年代開始相遇相知,Gretta擁有英國式的內斂與孤傲,置身繁華紐約令她進退失據,她從來不知道Dave有一個站上頒獎台的夢想,因為她只為她的貓作曲,只為送他一份聖誕禮物而寫歌作詞。過氣音樂監製Dan的音樂事業不進則退,被公司摒棄,被妻子背叛,和女兒的關係若即若離。

電影用音樂令兩個失意的靈魂發展出曖昧微妙的情愫,然而他們只是在生命中陪伴對方走了一程路,她贈他音樂熱誠和家庭,他把她從泥沼中拔起放到街頭的土壤裡開花歌唱。如此美好的結局,但我看到的,卻是一個關於妥協的故事。

大抵音樂就如同寫作,多年來還有甚麼賣相未曾被端出檯面?Thomas C. Foster說世界上只有一則故事,大概故事和音樂都是被複製和包裝再造,然後成為新的經典。

Gretta起初在酒吧內對Dan的「包裝論」嗤之以鼻,她認為音樂「is about ears, not about eyes」,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音樂不只是耳朵的事,在接受眼睛喧賓奪主的同時,還要學懂或多或少的妥協。

後來,Gretta在紐約街頭上隨心所欲地錄音,她的音樂看似渾然天成,然而街頭上的聲音並不是全數接收,汽車聲,要。孩子打球的聲音,不要。原來所謂的Natural sound,也要經過人為計算,我們總是忘記粗糙和率性也是一種刻意的推銷。

回頭看看Dave的專輯同樣是On the road,他們一個在喧囂紛亂的街頭,一個在設備精良的錄音室,二人在不同的軌道上邊走邊唱,唱出來的卻都是經過包裝和計算的商品,當然,Gretta拒絕把作品賣給唱片公司,用1美金的價錢上載至網絡,已經是她在能力範圍內對妥協者作出的最大抗爭了,這也是她和Dave漸行漸遠的根本原因。

話說回來,其實Dave並非不知道商業化的流水作業會讓他失去棱角,然而在鎂光燈下,Dave選擇用妥協換來一個追逐彩虹的舞台。他在音樂會上演唱Lost Stars一幕,歌曲前段用了Gretta的編曲來感謝他們共同擁有過的小日子,後段商業化的過度混音和Band sound像是在叩問Gretta關於音樂與愛情的定義。然而,當Dave在台上聲嘶力竭,Gretta在台下悄然離開,在音樂面前,他們終於清楚知道那些彈著結他哼著歌的慵懶午後,再也不會回來。

我喜歡電影用了很輕柔的口吻道出了商業音樂的困境,而不是那種潑婦罵街式的諷刺。也許正如Dave所言,音樂的存在在於共享,當他把清脆單薄的結他獨奏加入各種電子混音,台下的觀眾聽得血脈賁張,誰又敢斷言這樣的音樂沒有價值呢?我想電影對這種在商言商的妥協就如Like a fool一曲那般,沒有怨懟,不言對錯,只有悠悠揚揚的無可奈何。

字幕升起,我恍神地離開戲院,然後好pure好true地在車上打開iTunes,打算用1美元下載Soundtrack,而現實是,電影的OST由環球唱片發行,音樂少了一點街頭元素,售價多了一個十位數目,承惠港幣98元。

更多文章:陳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