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生活隨筆:自由行放緩的影響和契機

近日香港進行民主運動,即使在運動期間訪港旅客人數亦不斷上升,但消費,特別是貴價品由本年初起卻不斷下跌。此外,來港過夜旅客的人數在過去十年內亦不斷減少(不過夜旅客消費僅為過夜旅客的三成)。自由行雖帶動旅遊業整體人數,但零售相關行業和酒店業營業額卻不斷下跌,這個「本地貿易逆差」顯示,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的吸引了不斷減低,即使繼續放寬自由行,不僅只是延續相關行業之寒東期甚至拖延了香港經濟結構的轉型對策,亦會令社會成本更加消耗令怨聲更滿道。

假如自由行大減,對香港經濟會有什麼影響?還是找數據和統計認真看看。

香港服務業佔GDP80-90%,假如自由行大減,即服務業不濟,首當其衝就是佔香港就業人口(370萬)約20%的:(1)

餐飲服務業(佔GDP2.2%,就業人數240,000),

陸路運輸服務業(佔GDP2.1%、就業人數54,000),

零售業(佔GDP4.1%,就業人數330,000),

旅遊、會議及展覽服務業(佔GDP4.7%,就業人數59,400)和

批發業(佔GDP1%,就業人口62,000)。

佔GDP14%同香港20%就業人口受衝擊的意思,可能是14%工資受到影響,和現在工作每五個人裏面就有多一個跟你爭飯碗。

-某網頁的讀者回應:「以歐美日客為之取代大陸客」
香港服務業已經習慣了這75%旅客的營業額,歐美日元又對人民幣滙價背馳,如何可以像拼圖般,用75%優質歐美日客為之取代?歐美、南亞和東南亞訪港旅客總和每月約為52萬,而內地旅客約4900萬,(2)歐美日等國旅客總量即只有內地總旅客量約10%,假如要找替代,政府要做什麼措施,才可以吸引到其餘90%旅客?75%遊客不來,連運行最低工資都成問題。

-「零售業縮香港唔會死」
以上五行業所帶來的影響不止限於行業本身,亦同時因為個人收入減少,乘數效應亦影響到其他行業。自由行不來,各行業就愈萎縮,大眾收入就愈受影響。加上九成物資由大陸運港,人民幣升值、上面通脹等因素,變相令港人可負擔租樓及供樓能力相對減低。

-「樓價租金回落」
自由行銳減,即使短期樓價調整,但長遠樓市一樣受惠高地價政策,而大陸境外炒家一樣可以繼續炒。即使有能力消化自由行銳減的後遺症,問題核心的土地政策問題不但止會依然存在,還可能再進一步消磨香港經濟。

-「香港未有自由行咪一樣係咁,將來亦唔需要自由行!」
過去十多年,中資企業逐漸滲透本港各業,各行業亦未出現持續萎縮,即使本地消費少,問題亦不很大。可是現時香港樓市股市受內地遊資影響愈來愈大,假如以上佔GDP14%的服務行業同各行各業都在萎縮,當兩地的經濟結構不斷改變時,香港現況怎能跟十多年前的優勢相比?最終,以上行業不振,或可再給予政府進一步加大基建和推高樓價以增加財政收入的藉口。

-或可作為契機?
自由行一方面為香港創造就業機會同收入,另一方面無可否認亦同時因大量內地旅客亦帶來影響。幣有兩面,內地旅客來港數字大幅減少可能短暫感情上係好事,但從統計和實況中可看到,重點方向應該只限於管制自由行。

用另一角度看,自由行減縮,或者可以是將香港過去的優勢產業,轉營為發展六大產業,尤其是醫療和檢測認證的契機。

然而,對轉營期當中風險與經濟低潮、新產業的人材培訓、政府要承受的政治壓力等,又如何認真處理,卻又是可行性的問題。

透過以上數字和行業狀況可見,「運動可能對香港經濟帶來400億損失」這類估計的而且確有可能是雪上加霜,但問題的核心,是來自香港的經濟結構。

題外話。假如香港服務業的質素和態度有所改變,會否為行業本身帶來正面的衝擊?

資料來源:
1)統計處2014服務業統計摘要: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800072014AN14B0100.pdf

2)香港旅業網2014年旅客訪港人數:
http://partnernet.hktb.com/tc/research_statistic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