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筆務政業:開路消民怨?

筆務政業:開路消民怨?

最近,不少民主派意見指出佔中運動長期霸佔道路,已對廣大市民的生活和生計造成不少的影響,擔心累積的民怨遲早為運動帶來反效果,所以認為佔中者現在應盡快找下台階自行解散,或重開部份已佔領的道路,紓緩交通擠塞,減低民怨,甚至可爭取民心,可謂「沒有成果,但有成效」(或曰「我們的目標是爭民心而不是爭路」)。若我們細心分析,便會發現此等「民意論」其實推論粗疏,論者忘記了公民抗命的初衷。

推論粗疏的「民意論」

我們假設用1至5分代表市民對佔中的態度: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並且身體力行反佔中(例如藍絲帶人士);5分代表非常同意兼身體力行佔中;3分的中立;4分和2分的是沒有行動、待在家中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民意論」者認為,隨著佔中時間愈拖愈長,佔中初期的中立者因交通阻塞產生怨氣,由3分跌至2分,變成不支持佔中;只要我們重開一些道路,這些不支持的人就會消減怨氣,回復中立。筆者認為這推論是人之常情,是合理和大機會發生的。

然而,若說開路會令這些本身政治冷感或無知的人變成支持佔中(即升至4分),則肯定言過其實。試問那些本來對爭取民主和抗爭是無動於衷的人,沒有民主理念,為何會因為道路重開而忽然變成支持佔中呢?所以,原本3分的人,開路後最多只會回復3分。要超越升級,由中立變成支持,必須經歷一些信念和認知上的轉變,例如親身到佔領區走走,感受現場氣氛,聽聽學生和佔中者對政府的民主訴求,再花點時間理解和消化,才會產生信念上的轉變。筆者身邊有不少親友就是因為曾親身到過佔領區走走看而產生了信念上的轉變,由3分變成4分,甚至5分。所以,開路的效果,只局限於穩定3分的人數,而不會把3分的人變成4分,更遑論把2分的人變成4分了。另外,又有人擔心,原本4分的人,又會否因塞車而變成3分甚至2分。誠然,這肯定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本身是4分的人,即使沒有行動,但相信民主理念,並支持(其他人)抗爭和保護學生。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因生活上些微的不便,而動搖其民主的信念。

總括而言,開路可以消減的民怨實在十分有限:支持佔中的人自然會諒解佔中帶來的不便,甚至認同若政府沒有回應,佔中一方必須行動升級,少不免堵塞更多要道,製造更多不便。而最初已不支持佔中的人,他們是不會因為開路而突然變成支持佔中的。

勿忘公民抗命的初衷

「民意論」者錯誤分析民意,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公民抗命的初衷。堵路,一是為了打亂社會秩序,向政府施壓;二是製造生活不便,惹起更廣泛的公眾關注。民怨,可以是有利佔中的武器,也可以是有害佔中的副作用;而如何利用民怨,則取決於佔中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因為面對民眾的批評,佔中者應把責任歸咎於不面對群眾的特區政府和不肯徹回落閘方案、拖延和剝削港人民主的中共政權,並加緊宣傳和解釋。我們應緊記:理虧的,是政府,不是學生,不是我們。他們要為民怨開路,那又有誰為民主、有公義的政制和民生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