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抗爭過後,脫華入洋!

抗爭過後,脫華入洋!

筆者曾經到東南亞之緬甸一遊,並到當地的街邊書攤一遊,發現不少中文舊圖書和雜誌。其中大部分都是香港出版的,可見上世紀香港和南洋各國(特別是華僑)的交往十分頻繁。自古以來,香港與南洋關係十分緊密,相比之下,香港與中華大陸之間的關係則較為_離。《城邦舊事》一書曾經以「海洋族群」來形容蜑家和福佬等的水上族群,並大膽推斷香港是他們的第一座城邦。同時,不少蜑家和福佬人甚至沿海路遷移到南洋各地。除了海洋族群外,另一華人族群—客家人除了定居香港外,更有不少移居到東南亞一帶。經濟上,香港一直是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重要貿易橋樑,不少南洋和大陸貨品都經由香港轉口。而香港更成為海外華僑,包括南洋華人滙款回鄉的重要渠道,地位十分重要。政治上,香港更是南洋各國獨立運動的根據地。例如,越南共產黨就是在一九三O年香港召開了中央委員第一次會議。相關歷史多不勝數,香港歷史在此不作詳述。但上述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香港不只是中國邊緣的一個城市,更位處南洋諸國的邊緣。可是,相關的歷史研究並不多,而且只集中在港中關係,並不利於本港主意識的建立。 

自主權移交後,本港特區政府一直不斷加深港陸的經濟融合,興建大量與大陸連接的基建設施,例如在O七年落成的港深西部通道。同時不斷向市民洗腦,鼓吹港人到大陸工作讀者和就業,企圖加速陸港融合,而新界東北發展更把香港政府所建立的綠化緩衝帶全面破壞,令陸港邊界愈來愈模糊。讀者們不妨閱讀689的講話:

「本屆政府的第三項重要工作,是促進香港和內地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內地是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香港也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兩地居民的往來日益頻繁,經陸路口岸來港的內地居民,每日平均十萬人次,而經陸路口岸進入內地的香港居民,每日平均有十八萬人次。兩地通婚越來越普遍,二○一二年,在香港的註冊婚姻當中,約有36%為兩地婚姻。近年越來越多的香港退休人士到內地養老,也有更多的香港學生北上就學。」
 
在這個大環境下,香港人務必要對大陸說不,尋找新的方向。現時抗爭者在街頭佔據路面,並未能完全阻隔大陸對我港的影響。不少網上傳聞更指有大陸政府人員滲透,破壞運動。如此同時,學生和政府的談判有機會在下星期展開,但689卻不保證在會談前不清場,而談判達成共識的可能性甚底。由此可見,政府在談判期間做Show,無意解決問題,並企圖在民意轉軑時盡快清場。現時運動的發展定局己經在中共和特區政府的掌握之中,陸方官員下令清場,甚至流血都並非完全不可能。上述情況發生的話都未必能令他們改變立場。因此,香港歷史認為相關學生組織可在適當時候(例如談判失敗或政府準備武力清場)時考慮撤離,但實施以下行動: 

1. 所有學生組織均刪除有關「愛國」的條款或口號。以學聯為例,「放眼世界,關心社會,建設民主中國,爭取同學權益」的路向中,應把建設民主中國刪除,展示放棄中國的決心。  

2. 同時協助來自東南亞的學生或就業人士。

3. 杯葛所有大陸交流團、旅行團、考察團和實習計劃等,不斷舉辦到南洋各國的交流團、旅行團、考察團和實習計劃,並呼籲同學多參加上述活動(例如到越南義教)。  

4. 加強和東南亞各國大學的聯繫,放棄到大陸的大學或學院作交換生,甚至讀書(例如到星加坡讀大學)。

5. 舉辦推廣東南亞文化的各項活動,例如支援香港學生學習泰文和越南文。

6. 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政治團體,民間組織的連系(例如香港學生組織可到緬甸了解全國民主聯盟的工作。)。 

7. 學生組織,特別與經濟或商業有關的學生會應到東南亞考察,鼓勵學生放棄到大陸就業,把目光放到南洋地區(例如到泰國工作)。  
 
8. 加強與本港傭工組織的連系和合作,了解傭工國家的所項社會問題,並且伸出援手。

以上的建議只屬初步構思,但目標是非常簡單和清晰:「脫華入洋」。香港作為中國的邊緣城市,不但沒有從中獲利,反而日漸沉淪,可見港陸融合並非正途,即使得到真普選都不能解決相關問題。只有港人決心放棄大陸,轉戰南洋,把香港變到南洋的邊緣,以及南洋與東亞各國的橋樑,把南洋各國的利益拉進香港,才有本錢和大陸政權談判,保衛本土利益。學生是香港的未來,雖然這些建議看似毫無威力,但它們是打破大陸在港政治、經濟和文化壟斷的好開始。香港人,係時候向南走啦! 

Reference:
行政長官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七周年酒會致辭全文Retrieved 15 Octo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