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會怎樣走?誰在付代價?

歷史會怎樣走?誰在付代價?

不少人公開責罵參與示威佔領的學生,說他們破壞香港的繁榮安定,市民多年的努力,被學生破壞了,又說香港這麼多年的長治久安,全是警察的功勞,不要針對、責備警員。在他們眼中,參與學生運動的學生,就是「廢青」及「暴徒」,是破壞社會安寧的一群,這是真的嗎?就讓我們看看歷史怎麼說吧。

1973年,總警司葛柏被揭貪污後成功潛逃,激起民憤,當時有一批大專學生,不畏港英的鎮壓與拘捕,展開反貪運動,連同十多個組織發起「反貪污,捉葛柏」大規模集會、示威,這算是香港歷史上首次,直接衝擊當時政府腐敗制度而進行的示威集會。這事促成了廉政公署的成立,取代警方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反貪部。

1977年,過萬警員以罷工為威脅,警務處長跟總督對話,要求政府阻止廉署調查警員貪污的工作,但被當時港督拒絕。同年10月,數千警員遊行示威,並有近百警員衝擊廉署總部,毀壞入口設施,及打傷5名廉署職員,位置正是今天佔領運動,常常聽到的金鐘夏愨道。

當時,總督為了大局著想,決定對1977年之前貪污的警察,頒報特赦令,才令事件得以平息,當年廉署專員姬達,感到受屈,及後離職。從此之後,數十載也沒有警廉衝突。回歸後,近十年,卻先後有不少官員,如警務處處長曾蔭培,特首梁振英等,公開批評廉署工作,是大倒退嗎?

從歷史中可以看到,沒有學生不畏強權的努力、當時總督的機智、姬達爵士為大局而受的委屈、當時受影響的市民的擺上,就沒有今天的廉潔制度。可能現在我們面對一切社會服務,看街症、排公屋、消防、救護、甚至出入境過關,也要額外付「茶錢」,這是你理想中的生活嗎?

現在,香港警隊的裝備、訓練及情報技術也是亞洲數一數二,而警民比例約 190:1 ,世界名列前茅。他們就算不是強勢,也絕對不可能是弱勢群體。所以,他們的取態、內部主流思想及管理層的思考模式,對香港有重大影響力。我們有必要嚴格監察及制衡這個執法組織,強烈制止任何濫權行為。

每一個社會進步,或每一件事情的起始與終結,總需要有人付出努力、犧牲、放下短暫利益、甚至受委屈、經歷陣痛,才能換取更美的未來。

香港人,已經在70年代付出了重大代價,才換來數十年的良好治安。

今天又會怎樣呢? 有誰願意付上這代價來換取長遠的太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