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這場仗,敵人是誰?團結的對像是誰?

這場仗,敵人是誰?團結的對像是誰?

真正的敵人,完全沒有現身。

只有李家誠扮關懷,叫學生回家。

整個政府,同時犧牲了整支警隊,就是為了維護一個「有錢人」可以100%控制的選舉制度。這個梁振英很誠實地說了。

到現時為止,佔領,最大的缺失,就是沒有明確把矛頭指向這班隱身在政府背後的大有錢佬。到現時為止,亦完全未造成大有錢佬的任何經濟損失。大家都在轉傳關於香港整體經濟並沒有受影響的那些報導時,亦掉進了一個陷阱--這正是佔領的失敗之處,沒有對大財團/金融大亨造成任何衝擊,但是卻對一些普通小商戶造成了影響。

大家氣憤,杯葛罷買行動由連鎖店漫延至小商店,其實贏了也意義不大,例如喜記,他們不過是政府拿出來打的稻草人,你愈打他們打得凶狠,愈中了政府的招,激起更多小商戶和小市民對這些人的同情。

政府亦都好聰明,特意在佔領者與「小商戶」及「一般市民」的矛盾大造文章,塑造出一個「民鬥民」形勢--佔領與反佔領的民意爭持,建立起「我們只是向中央轉達港人多元訴求」的中間人角色。

如果說要升級,就是要想想如何破這個局。如果破不了這個局,行動的激進化升級只會被貼上「少數激進分子」暴動,招來震壓後,也不見得同時能帶來勝利!

有人說現時沒有犧牲,就不能推進運動。或許!不過,犧牲也有不同的方式,如果犧牲是帶來更多市民的支持,能感召更多人走出來,這樣的犧牲才會有正面作用。如果犧牲沒有感召作用,沒有挑起一般市民的神經--他們關注什麼?他們不滿什麼?那麼,這個犧牲便會可變成沒有價值的送死。

在旺角發生的連場劇目,還不夠黑暗,受傷的人還不夠多嗎?可是,在外界造成的效果是什麼,政府塑造的是佔領的什麼形象--暴徒。在昨天那個「談判」中,林鄭最後總結十分刻意的,不過就是要加強公眾的印象「旺角已經在暴動的邊緣了」。佔領期間,記者朋友都幫了不少忙了,把警察的暴行都暴光了不少,反而是佔領者這一邊,很多人似乎都沒有再去想,如何擴大文宣,拆解政府的局,搶回話語權。文宣的對像當然不是指在我們自己facebook與那些已經日辨夜辨多年的,不管是右膠還是左膠的人啦。這些「膠」基本上都是運動的支持者,天天在自己打架,根本是給對家看笑話。梁振英說「萬四蚊」收入以下的人不應給予平等選舉權,這個「萬四蚊以下」,不是窮人啊,全港75%的人收入都在「萬四」以下啊!別以為你收入高於這個數,當個小中產就算在他拉籠的對像,不要忘了你家中養的那些人,包括家庭主婦,學生,老人家,多數都是月入不足「萬四」的。他送我們這麼大的彈藥,這麼好的機會去打,我們卻不好好利用,還在爭論「學聯在辯論中的輸贏」,真是本末倒置得可以。

有很多人甚至認為,運動要保持純潔性,不要把什麼地產霸權啊,貧富懸殊啊,房屋啊,養老啊,這些問題帶入來,變得複雜化。可是,當我們面對的是那些「你爭取民主沒問題,但是不要阻著別人生活/搵食」的論述時,就是因為你沒有把民主與「針到他們肉痛」的問題扣連起來,而肉痛的是什麼,不就是生活的東西!

當下不少有人認為所謂的「中間人」已不需要在乎。可是,如果他們不需要在乎,你爭回了民主的制度,最後他們選出個什麼人來?

一場仗,如果敵人是誰,要團結的對像是誰,都不去搞清楚,怎麼可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