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致香港城市大學公開信

致香港城市大學公開信

近悉香港城市大學慾停辦自一九九八以來開設的中國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sation Centre),余與一眾崑曲愛好者聞之,無一不愕然、惋惜。十餘年來,吾及眾友從中國文化中心所開辦的各種學術交流、講座、活動中,領略到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拓寬興趣愛好,增強藝術賞鑒能力,還是增長學術知識,皆受益匪淺。

人之所以為人,因具判斷「真、善、美」之先天能力,造物主賦予人理性和道德判斷之能力,讓科學成為可能,為信仰留下空間,同時也賦予人先天之審美標準,使人具備欣賞藝術之能力。多數人固有的審美能力,處於待喚醒的「潛伏」狀態,直至某日被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品,或一種美奐絕倫的藝術形式從「沉睡中警醒」。香港多數崑曲愛好者,與余都極其相似,正是在城市大學提供的平臺上,被白先勇先生、周秦老師、蕭向平先生等,展現出的崑曲藝術成就與魅力所「驚醒」,才得以瞭解並喜愛此門傳統的中國藝術。又如鄭培凱教授講座和文章,將文物涵載的美學、文化資訊,融合社會、歷史、文學背景娓娓道來,將考古、文物、茶道、書法等諸多知識和藝術一一囊括,無論讀者有無專業素養,都能有所感悟收穫。

故竊以為,今人所云「以人為本」者,必是「求真、求善、求美」三位一體也,偏廢之一,都是缺憾之學術,不完整之人生。而中國傳統文化,「人」處絕對中心位置,雖失些許「精確」和「邏輯」,但卻最能為生活增添溫情的性靈感觸,拓展多元的情趣享受,讓心靈得以安置和慰藉;故而所能取代宗教,使之人生在世,無論失意得意,都進退有據。林語堂先生幽默評之為:「古人進取時為儒家,失敗時為道家。」

鄙生推崇中國之傳統文化,並非再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陳腔,更非鼓吹「大國崛起、文化復興」之濫調,因如是陳寅恪先生所言:「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其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先生之論,無疑與城大設立中國文化中心之初衷不謀而合:以香港制度、地理之優勢,理解、認識本民族固有之文化,確立自己位置,并自主適應、包容吸收其他多元文化,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費孝通先生稱之為「文化自覺」。此更與港人引以為榮之核心價值觀:「開放、多元、法治」一致自洽。

綜上而言,昔城市大學獨具慧眼開設中國文化中心,乃上承錢穆、牟宗三先生蓽路藍縷之功,至香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降,香港中西文化沉澱形成之本土認同,下啟香港社會文化自覺、自建,簡而概括:把根留住,為往圣繼絕學,把心打開,為社會謀福祉。今若捨棄關閉城大中國文化中心,無論對香港市民性情之陶冶,或學術研究之交流、社會文化之自建,都實乃一大憾事。故余與藝術同道、學術眾友聯名撰此公開信,致城市大學管理層,陳辭雖單薄無力,但挽留之心懇切致誌,望城大諸公體諒、慎思。

此致
香港城市大學 校長郭位博士
2014/8/21

(後記:各界反對聲熱烈,城大已發聲明繼續承辦文化中心,謝謝各位朋友聯名支持。)

作者:青青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