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洪思行評《莎樂美》

洪思行評《莎樂美》

(刊登於 Art Plus 十一月號)

今年是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誕生一百五十周年,各個音樂組織都紛紛舉辦以他為重點的音樂會,康文署更將這些節目「包裝」為一個紀念系列,以達到協同效應。

在整個系列中,由香港歌劇院與康文署合辦的《莎樂美》絕對是當中的重頭戲。歌劇是理察.史特勞斯的代表樂種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十五套歌劇,《莎樂美》是當中的第三齣,亦是第一套取得成功的歌劇:作曲家運用前衛的音樂語法,結合王爾德的劇本中涉及情色、亂倫、血腥、戀屍等情節,不難想像《莎樂美》對當時的觀眾所帶來的震撼。

執導這個製作的是來自拉脫維亞的薩加斯(Andrejs Zagars),他跟隨時下歌劇製作的潮流,把故事時空放置於現代,因此場景像是一個現代大客廳,有梳化和桌子,台左(觀眾的右方)有一個設有電子鎖的監獄。希律王、王后和莎樂美變成身穿華麗服裝的富有貴族,士兵化身為配載手槍的保安員或軍官。導演在服裝顏色上也富有心思,大部分角色的服裝都是以灰黑色為主,唯獨是莎樂美以紅粉佳人造型示人,十分搶眼;施洗者約翰出場時穿著白色拘束衣,與其它人形成強烈對比,也突出他的聖潔。

歌手方面,毫無疑問表現最出色的是飾演約翰的男中音康尼克茲利(Tomasz Konieczny),他的聲量異常巨大,其它歌手都被比下去。他的發聲位置不算很後,不像一些男中音把聲質弄得很沉厚,這使他能夠將聲音放得很開,有助投射聲音出去。女主角克雷曼(Annemarie Kremer)的演出可用「越戰越勇」概括之,算是慢熱型的歌手。分別飾演希律王與希羅迪亞的安達臣(Stig Andersen)和琵恩林斯基(Natascha Petrinsky)都展示出不凡的唱功。

至於香港歌手,連皓忻和分飾兩角的唐景端的表現不俗。然而,劇中有一幕是五位飾演猶太人的本地男歌手在爭論約翰是否先知,五人雖同時歌唱,製造激辯的混亂場面,惜他們的聲音完全傳不到身處一樓的筆者耳中,筆者只聽到澎湃的銅管樂部,可見香港歌手仍未有能力應付樂團編制龐大的歌劇。

除音樂外,《莎樂美》的戲劇部分也是相當重要,當中角色的心理變化很大,例如莎樂美與約翰對話的一段,每當莎樂美提出要求時,約翰都是懼怕得瑟縮在地上或躲在桌後,甚至要靠祈禱以抵抗莎樂美;當約翰作出抵抗時,他便充滿神性,而莎樂美頓時變得弱勢,十分害怕他的言詞,他倆間一攻一守的交戰頗有睇頭。及後,莎樂美堅持要約翰的人頭時,她的聲音和神情充滿怨恨和執著,活像一個瘋狂女子,演出很有說服力。

到了第四幕,導演更加入影像,加強視覺效果:他把莎樂美和約翰的臉部以萬花筒的形式投影於牆上,造出既美麗又陰森的構圖,令人印象深刻。

全劇的重頭戲七紗舞,導演摒棄了脫紗衣的橋段,改由莎樂美在台上騷首弄姿,挑逗希律王,同時投放女性敏感部分附近的特寫。這個版本著重意識上的誘惑,多於視覺上的刺激。音樂亦奏得較慢,更刻意拖長最後一個掛留和弦(suspension chord),讓莎樂美與希律王退場,到音樂完結時才出現,給觀眾空間想象他們在台外幹了甚麼。

奈許靈(John Neschling)指揮的香港管弦樂團有水準演出,特別是銅管部,奏得輝煌有力。而且音樂與戲劇的配合做得很好,奈許靈恰如其分地擔當兩者之間的橋樑角色。

觀賞場次:2014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