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讓港空氣質素「真正」達標

讓港空氣質素「真正」達標

文:陳錦卓(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

環保署剛於上月尾發布了《二○一三年香港空氣質素》監測結果報告,羅列上年度各區空氣監測站的空氣質素情況。若單看當局發放的新聞稿,一定以為香港的空氣質素形勢大好,除了臭氣以外各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均「呈現下降趨勢」,以及三大重災區-銅鑼灣、中環和旺角的二氧化氮濃度「持續上升的趨勢已大致平穩下來」,而臭氧水平上升則歸咎於珠三角污染加劇,但筆者的觀察跟當局的看法不盡相同。

轉差非單外圍因素

一般而言,空氣質素「好」與「壞」取決於是否符合空氣質素指標,但若然指標過分寬鬆或嚴謹的話,其代表性便會大大減弱。試以二氧化氮為例,報告中指所有一般監測站的二氧化氮年均水平皆符合(舊)指標 ,各路邊監測站則超標大概五成,情況不是太過悲觀。但若以(新)指標為準,除了塔門外,所有一般監測站均超標三成至八成,路邊監測站更超標兩倍有多。不同的量度標準,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雖然二○一三年仍未更新指標,但當局亦理應在報告中提供更符合公眾健康考慮的(新)指標,以供參考,讓公眾自行定斷空氣質素究竟是「差」還是「極差」。
另外,相較於二○一二年,二○一三年的空氣質素較差,當中較為嚴重的有大埔(臭氧+38%)、元朗(懸浮粒子+27%)和東涌(二氧化氮+14%),就連屬背景監測站的塔門所量度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亦上升二成九,環保署解釋指是內地空氣污染物排放增加及氣象原因而致。但相對較受路面排放影響的地區,空氣質素亦有變差的迹象。

減排措施未見成效

在路邊監測站,車輛的尾氣排放是懸浮粒子及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三個地區的懸浮粒子水平上升百分之五至十不等,而中環的氮氧化物水平上升逾百分之八,銅鑼灣和旺角的水平則跟上年度相若。

政府當局近年陸續推出多個減排措施,包括更換石油氣車輛催化器、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等,但成效似乎不足以抵銷廢氣的排放。筆者認為與路面的私家車數目過多有關,尤其是早晚繁忙時段,大量私家車駛經繁忙路段,令路面嚴重堵塞,導致廢氣排放增加。這反映單從供應層面做的管理是不夠的,必須通過控制道路的使用需求,改善路邊空氣質素。除了推行末端處理措施外,更可從需求管理角度着手,重新訂立道路的優先使用權,限制非必要車輛如私家車在特定時段駛進繁忙路段,以公共交通為先,盡快讓香港的空氣質素能「真正」達標。

原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