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仔公園整完又整 浪費億元公帑

香港仔公園整完又整 浪費億元公帑

原圖:Google 地圖

出入南區循例遇上塞車,除了近年新落成的豪宅令人口上升外,黃竹坑因南港島線效應,愈來愈多酒店及寫字樓,數量漸超越鄰近的工業大廈,連私人住宅海怡半島商場也要變身特賣場,再加上擠滿旅旅客的海洋公園,香港仔可以抖下?錯了。18區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計劃把現時的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花費一億元打造成為海鮮食肆。

香港仔公園整完又整

新計劃打算改建落成不久的香港仔公園的「帆船」地標,耗資一億元。然而其實香港仔公園不久才完成「美化」工程,在2011年獲立法會撥款近三億元。除了「社區重點項目」外,還有梁振英的區議員式政績工程「人人暢達通行」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又是香港仔。路政署提議在橫跨香港仔海傍道,將公園與南寧街連接天橋兩邊加建升降機(項目:HF104),預算最高開支約為7500萬,該條天橋亦是剛剛完成美化工程,政府如今的新計劃又要將南寧街一邊的樓梯完全拆除,改建成升降機。大量公帑在這些互不協調的工程中並浪費。

Screen Shot 2014-11-11 at 11.06.12 am
剛完成「美化」的天橋又有大工程。原圖:Google 地圖

旅遊潛力早被否決

「社區重點項目」,始作俑者亦是梁振英。計劃是在201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南區區議會初期討論三個項目,均是以發展旅遊業為主。香港仔以漁港文化聞名,但實際的景點不多,最知名的是水上食肆珍寶海鮮舫,或者是海洋公園。老實說,吸引力有限。

事實上,旅遊事務署曾花大量資源,研究將香港仔海濱打造成香港「築地」,然在2009年3月完成的研究,直指該項目在商業、財務及對遊客吸引力上均不可行,擱置項目,改為推行花費近三億元並已落實的美化海濱工程。

如今南區區議會走回頭路,無視政府的研究,利用一億元公帑推行他們心儀的「旅遊項目」,這些白花花的金錢真的用得其所?

Screen Shot 2014-11-11 at 11.55.04 am
其中一個改建公園成食肆的計劃

假保育假文化

讓我們先審視三億的新海濱長廊,近珍寶海鮮舫登船位置的一個小休憩用地,在改建後在連接天橋的上層位置增加了一個帆船雕塑,地面則將水池填平,加建一艘艘漁船作椅子供公眾休憩。但試問,這一系列新建的硬件設施,與傳統、老舊的漁港風格,有何關連?這一切設施又怎樣提高大眾對漁港,以至老香港的認識?

保留現有的東西,重新呈現歷史並非單靠氣氛上的「打造」,這一幕幕水上人雕像、帆船雕塑,「打造」出來的漁港風情,早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早就有,香港仔不需要另一個。

再說,香港不少地區,本來就以民居住為主,旅遊業入侵,令原有社區受損。單單在香港島,例子已經多不勝數,從灣仔老區一直延伸至今日漸變蘇豪區的西環再到今日的南區。內街人流交通已經十分繁忙,南區根本不能負荷成為旅遊區。

那條在區議會眼中「商機無限」的海濱長廊,一直以來都是附近居民主要的休閒設施,市民經此前往對岸的鴨脷洲及南丫島。居民在公園休憩、耍太極、跑步,為了「旅遊業」,是否要犧牲區內居民原有的生活設施和享用權?

在香港談保育,往往是推倒重來,見怪不怪,上環PMQ項目就是一個好例子。香港仔海濱公園前陣子的大規模改建、修葺,加入一些具中式風格的牆,作為公廁、象棋室、展版的外牆裝飾,也有一些水上人的銅像,但就不見得在推廣漁港文化。

若要真正推廣傳統漁港風情,何不把僅餘保留的一切展示出來?香港仔與港島區其他臨海地區一樣,是歷史悠久的漁港。從前依賴漁業為生的漁民大部分已經搬到岸上居住,漁民亦已青黃不接,先不說外來客不知道,年輕一輩對漁港的原貌幾近陌生。依舊住在漁船上的居民越見越少,要承傳可不請老一輩漁民透過口述經歷,把他們的生活習慣、婚嫁傳統、飲食習慣告知下一代、遊客,真正保留漁村文化,與其苦惱漁市場如何成為「築地」「搵真銀」,為什麼不先從頭做起,把香港仔漁港的文化、記憶記錄下來?

相關文章:
運輸署何不開記招,每日跟進香港仔隧道塞車?〉— 黃俊邦